海沧区融媒体中心项目获业界大奖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19-12-06

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海沧论坛12月4日举行。

  厦门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再传捷报!12月4日在福州召开的2019中国报业技术年会上,海沧区融媒体中心项目获得2019年中国报业媒体融合优秀案例特别奖,系全国唯一的区县级获奖项目。该奖项全国共颁出13个,代表业界最高水平。

  与此同时,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中共厦门市海沧区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海沧论坛于昨日在海沧同期举行。来自全国28个省的县级融媒体中心代表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着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

  今年以来,我市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不断推进,成效斐然,海沧区融媒体中心项目就是典型代表。新华社有关人士表示,海沧区融媒体中心建设中坚持内容为王,原创内容是王中王;坚持小屏为主,移动优先化;坚持轻资产、重内容,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初步形成了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海沧模式”。

  由于在新媒体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初步成效,海沧区被列为福建省县级融媒体中心的首批试点。今年9月、10月期间,海沧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先后受邀到新华社、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和黑龙江省委宣传系统做专题经验交流;11月,全国网信工作指导刊物——《网络传播》专门刊文介绍海沧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相关成果,都体现出业界对于海沧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认可。

  昨日开幕的论坛上,与会嘉宾也纷纷点赞海沧融媒体中心项目。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储学军表示,希望借助海沧论坛,探讨在商业网络平台吸走巨大流量的当前,如何发挥县区融媒体中心这个新平台的功能,吸引受众,巩固党的基层舆论阵地,完善县域治理,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省电影局局长陈立华表示,海沧区融媒体中心作为省委宣传部重点推动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围绕“上接天线、下接天气、海沧特色、新华味道”的发展思路,在融媒体领域大胆创设出一条独特的海沧模式。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副主任肖春飞表示,有海沧区的鼎力支持和生动实践,新华社将力争把“海沧论坛”办出品牌,将其打造出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高端智库和交流平台。

  今天上午,参加海沧论坛的嘉宾还将实地参观海沧区融媒体中心、厦门中心、新旺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近距离感受国际一流海湾城区蓬勃发展的态势。

  【声音】

  李仁虎(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县区融媒体中心是党的舆论阵地的基础,“海沧模式”充分地挖掘本地新闻,让受众参与进来,并把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结合起来,使海沧区融媒体中心更好贴近群众。

  姚静(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江苏中心副主任):江苏全省60多个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我走过50个,但从没有任何一个像海沧给我的印象这么深。尤其是当听到“今日海沧”从不出现区主要领导的姓名、职务、特写,将镜头与画面留给群众。这让我感受到海沧的胸襟和开放。

  刘晓梅(北京市昌平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建好融媒体中心根本在于聚焦主责,有效引导。新时代的基层舆论宣传,需要系统集成、形成合力,推动全员转型移动端,打造全媒体的矩阵,靠服务延伸价值。

  次旦卓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乃东区广播电视台台长):对于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基层的舆论引导更需要因地制宜,贴近群众。融媒体中心对于优质传播内容,要快速地转化为民族语言,传递进群众心里。

  王晓伟(长兴传媒集团总编辑):县区融媒体内容为王,要结合实际进行策划和暖心宣传,采写有浓郁地方特色并且让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更要突出主旋律,突出对外传播的美誉度。而且,我们更应该创新用户营销,提升传媒话语权,主动出击拓展服务。

  【揭秘】

  破解县区融媒体建设的“海沧密码”

  县区融媒体中心建设海沧论坛由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传播战略研究中心、中共厦门市海沧区委员会共同主办,吸引众多媒体从业者聚焦。

  海沧区融媒体中心讲好产业故事。两年来,“今日海沧”持续推出集成电路产业专题报道80篇,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不到200万元的新增投入,不超过60人的人员配备,全年365天无休,坚持每天推出高质量原创内容,不时的新闻爆款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这就是厦门市海沧区融媒体中心交出的工作成绩单。

  当前,在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中,不少地方都普遍存在一些困惑,比如内容和平台的关系如何处理,在融媒体建设中是否要大规模投入,专业人才从何而来,技术瓶颈如何突破等等。海沧的融媒体中心建设迅速取得成效的密码是什么?昨日的论坛上,海沧列出关键词:内容为王,民生效果,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海沧特色,新华味道。这背后则是当地坚持集约发展、移动优先、因地制宜推动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有效路子。

  【内容为王】

  “内容为王、原创内容是王中王。”这句话是海沧区主要领导在规划融媒体中心建设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从一开始,我们就确立了‘向内向下’的宣传视角,‘说人话、接地气、重民生、讲情怀’”,海沧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当地的融媒体中心始终专注于本土原创内容的生产,着力生产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内容。新华社也对海沧的做法给予积极评价,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主任储学军评价海沧区融媒体中心最大的特色是“先有神,再有形,继而做到形神兼备”。

  这个“神”,集中体现在官微“今日海沧”上。早在2017年5月,海沧就开始了媒体融合探索的步伐,突破体制机制的束缚,采取“宣传部主管、国有企业主办、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在厦门成立了第一家区级新媒体公司——厦门沧江新媒文化有限公司,运营官方微信公号“今日海沧”,专注本地原创内容的生产,做强做大舆论阵地。

  “今日海沧”自2017年上线两年多来,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基层落地生根,紧紧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围绕着人文、教育、医疗、交通、城区、产业等主题,全年365天无休,坚持每天推出高质量原创内容。

  截至目前,“今日海沧”共推出原创内容1200条,有一些优质的公号推文单篇阅读量突破10万+,单篇点赞量超过1.6万,稳居全省政务新媒体第一阵营,最好成绩是全省第一。

  【讲好故事】

  在海沧区融媒体中心的建设中,一项成绩尤为傲人——运营两年多的“今日海沧”粉丝超过13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海沧居民。要知道,海沧区的总人口不过52万,相当于全区1/4的群众都是“今日海沧”的粉丝。如此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于“今日海沧”浓浓的民生味道。用广大海民自己的话来说,“‘今日海沧’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话语平台。”

  “为了避免把政务新媒体办成地方领导的‘秀场’,海沧区委专门出台了规定,不允许在‘今日海沧’出现区主要领导的姓名、职务、特写,真正将镜头与画面留给群众。把新思想、正能量、人文情怀等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海沧人听。”海沧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表示。

  有了原创的内容,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海沧还进一步精雕细琢——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做好舆论引导。 海沧区委负责人表示,“讲故事100分,讲道理60分,一个故事胜过一打道理。”

  2018年中纪委网站头条点名表扬了厦门苏颂家族的家风家训,“今日海沧”第一时间推出相关专题报道《重磅!厦门这个家族被中纪委点名了,怎么办?》,头条号单篇阅读量超过26万,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如今,海沧区贞岱村、凤山村的苏颂后人,还定期开会讨论,更好地弘扬苏氏家风家训。据不完全统计,两年多来,“今日海沧”共推出人文题材报道120多篇。

  不仅如此,海沧区融媒体中心的报道触角还紧扣区委的中心工作,贴紧民生民心。近年来,海沧高位嫁接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三大教育巨头,促进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海沧区融媒体中心制作的《海沧:这处外来子女占80%以上的“教育洼地”,是怎样蜕变的》,阅读量超过1.6万,留言400多条,报道说的就是华中师范大学在海沧合作办学的成效,得到了广大家长和社会人士的认可。

  对产业发展上的故事,海沧讲得更生动典型。2017年12月18日下午,中国按IDM(全产业链条)运营的芯片龙头企业——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与海沧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今日海沧”推出《重磅!国家集成电路产业“芯”突破,总投资220亿元的士兰微电子项目落户海沧》,单篇阅读量超过2.5万,10592个点赞。

  除了讲好本土故事,海沧区融媒体中心还围绕厦门会晤、党的十九大精神宣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等重大节点,采取“线下活动+线上新媒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了一波又一波很有影响力的宣传报道。

  【人才引进】

  人才是媒体融合的最关键因素。实际上,海沧能够在短短两年时间,新媒体宣传和区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迅速开展并取得成效,与“专业人做专业事”有着很大的关系。

  2017年海沧在成立区级新媒体公司沧江新媒时,就确立了“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的思路,通过市场化引进专业人才。当时,海沧区考虑到宣传领域专业人才比较匮乏的实际,从企业招聘专业人才专职负责宣传工作,现任海沧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就是那时起从厦门日报引进到海沧工作的,全程参与并协调推动“今日海沧”从创办到发展壮大。他先后通过市场化招聘的形式,迅速组建起一支新闻宣传的专业化团队。

  在此基础上,海沧区还定期派出技术骨干到新华社总部进行嵌入式培训,跟班学习短视频、微新闻的制作,全面提升融媒体的实战水平。目前两批5人结业回到融媒体中心,已经能够独立制作一系列优秀短视频。另一方面,由新华社的技术合作方中科院自动化所也派出专人,进驻海沧区融媒体中心开展现场指导培训,强化人机融合。

  【资源融合】

  如何让党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基层巩固好舆论阵地?不少县区融媒体在宣传渠道上往往找不到合适的方式。这两年,海沧高位嫁接新华社的渠道资源,“借船出海”,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畅通了基层舆论宣传的渠道。

  “作为区级融媒体中心,我们把工作重心更多地专注于原创内容的生产。至于传播渠道,更多地靠借、依托中央省市等上级媒体和社会媒体,将海沧好声音传得更高更远。”海沧区融媒体中心负责人介绍,海沧通过高位嫁接新华社、中科院等资源,着力打通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由新华社与中科院自动化所联手打造的海沧区融媒体中心技术平台,还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系统,在人员整合的基础上实现了业务融合、资源融合,中心人员在相互协作中进行智能化生产,能够对自己的稿件进行传播力分析和舆情掌控。以新华社现场云为例,海沧区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仅用一部手机就可完成一场直播,免去以往部分人工复杂操作,降低生产成本并快速产能;通过“媒体大脑”(短视频编辑软件)这一套内容生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由机器生产来代替人工生产,大幅提高了短视频的生产效率。

  记者了解到,除了及时推送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内容,如何更好地运用融媒体中心服务群众,是海沧区融媒体中心重点思考的问题。如今,海沧正将所有的政务服务、便民服务、媒体服务等聚合到“云上海沧”App客户端,与市级平台i厦门对接,做到“智慧城市”的延伸。“只有增加用户黏性,实实在在地服务群众,才能更好地引导群众。”海沧区委负责人表示。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