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区:携手深化“近邻情” 精心绘就“鹭线图”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0-09-29

  

鹭江爱“邻”联盟行动启动暨“2020寻味鹭江老味道”评选揭晓活动在海滨公园举行。(唐光峰  摄)

  大同社区读报小组领读人施金羡用闽南话为居民读报 。 (鹭江街道 供图)

  本报记者 林雯 通讯员 姜炽娇

  远亲不如近邻,爱心行动从关爱邻里做起。9月26日下午,“情满中秋 爱暖近邻”——鹭江爱“邻”联盟行动启动暨“2020寻味鹭江老味道”评选揭晓活动在海滨公园举行,全国最美志愿者、劳模代表、厦门市孝老爱亲模范代表、援助湖北抗疫一线医务人员代表、世界武术散打冠军等“近邻”榜样共同发出鹭江爱“邻”联盟倡议,爱心商家、企业、市民积极响应爱心倡议,纷纷加入鹭江爱“邻”联盟,认捐认领100份“中秋福袋”为辖内鳏寡孤独老人和困难群体送温暖、献爱心,点燃爱的力量,让城市更加美好,凝聚爱的力量,让近邻更加温暖。

  坐拥诸多厦门城市地标的鹭江街道,创新实践党建引领“近邻”治理模式,绘就极具鹭江特色的幸福“鹭线图”。

  古今交融、新老并秀,是如今鹭江街道的真实写照。近年来,街道以7个社区为红色基点,凝聚共建、共治、共享的近邻力量,成功推动问题共治、资源共享、街区共融,有效破解城市治理中组织碎片化、人际陌生化等难题,多元共建和谐“近邻”大家庭。

  问题共治  睦邻友好打造“熟人小区”

  小区中庭被车辆占满,居民出入不便怎么办?小学社区国贸金海岸小区党支部积极协调,一方面重新划分车位,规范中庭停车空间;一方面协调相关部门在周边改造新增停车位,缓解小区停车难。“从停车乱象的治理就能看出,现在小区居民的自治意识非常高。”小学社区党委书记肖毅蓉说。

  国贸金海岸小区是由商务楼宇与高端住宅组成的综合性小区,办公场所和居民住所同在一处,小区“疑难杂症”较多。针对治理重点难点,小学社区对症下药,深入实践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近邻”模式,走出一条由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监督委员会、物业组成的“四位一体”治理之路,有效解决长期困扰居民的停车难停车乱等一系列问题。

  不仅要改善人居环境,社区党委更致力于提升居民文明素质,构建和谐邻里关系,打造内外兼修的美好家园。在小区“金厝边”党群之家,每逢节假日,居民们扶老携幼齐聚一堂,开展以爱心敬老、助残、扶幼等为主题的具有闽南特色的文化活动。“这是大家庭聚会,小区闽南人居多,大家爱听讲古,我们就定期举办。”小区党支部书记、民俗活动小组成员陈一平介绍道。

  鹭江街道将“近邻”模式灵活运用到小区治理中,形成“党建引领、协同参与、多元共治”的精细治理格局,满足居民的多样性需求,解决居民的多层次诉求,提升小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和居民自治活力,有效增强小区融合度,成功将“陌生人小区”变为“熟人小区”,构建居民满意的生活共融圈。

  大同雅苑原是国有企业厦门食品公司的职工宿舍,居民大多是老工友,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增加,很多新鲜血液注入小区。小区党支部积极引导新老居民和谐共处,“老同事带动新业主”成为小区特有的风景线。

  居民陈宁一家2015年入住小区,人生地不熟,缺乏归属感。以党员来剑伟为代表的老居民们主动上门,邀请他共商小区事务,帮助他和楼栋居民解决了公共管道破损、污水外流等问题。在大家的影响带动下,陈宁参加小区活动的热情越来越高,还被推选为小区调委会主任,成为服务居民的新榜样。鹭江街道深化拓展“近邻”模式,小区治理也变得更有温度,实现“邻里和谐、小区大同”。

  资源共享  群策群力创建和美社区

  圆心愿,暖人心,解难题。鹭江道社区将“近邻”理念融入社区党委建设中,定期召开商家自治管理小组会议,搭建爱心平台,广泛发动红色海岸线大党委成员单位,爱心企业、商户,以及辖内热心群众主动一对一认领困难群体需求,一年来共发放慰问金37人次,发放油米、棉被、馅饼等慰问品160人次,为9户居民实现“微心愿”。“社区群策群力凝聚爱心力量,对政府补助政策边缘户进行有效扶持和帮助。让老百姓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爱、左邻右里的关怀。”鹭江道社区党委书记徐洪志说。

  找准群众所需所盼,凝聚老城邻里温情。以“政府补助、社会赞助、邻里互助、居民自助”为核心内容的“四助”工作法是鹭江街道党工委运用“近邻”模式打通“红色小巷”微治理模式的一次生动实践。

  鹭江道社区位于厦门市最古老的城区,一方面聚集了财富大厦、建行大厦、钻石海岸等现代商务楼宇,一方面又涵盖了大面积老旧街巷,困难群体较多。在鹭江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社区整合调动辖内“近邻”资源,形成解决街巷危、困、乱、小难题的合力,党员群众运用“四助”工作法共同推动街巷治理,高效解决老城区常见的老旧危房翻建等问题,多方共创互助互爱的和美社区。兴安路14号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房,但高昂的翻修改建费用让业主倍感压力。街道社区通过“以奖代补”补助业主20余万元建设费用,大大减轻居民个人经济负担。现在,这栋房屋已翻建成靓丽的小洋楼。

  共出一份力,共建一个家。在厦禾社区组织的一次“双报到”主题需求清单对接现场,角滨路2号的无物业小区燃气管道入户难的问题,被“双报到”党员张警官一眼相中,他与其他在职党员开展多次实地走访,并与业主沟通交流,仔细梳理症结所在。去年10月,久拖未决的小区燃气管线建设终于启动。角滨路2号的业主们奔走相告,大家都说,这次“双报到”是真真正正地把居民群众迫切需求放在首位,认认真真走进居民群众家中,切切实实下到基层解决存在问题。“在大家的支持下问题解决了,住户们都很感谢。尤其是老年住户,用管道既安全又方便。”小区自治小组成员曾秀治高兴地说。

  街区共融  文化老街焕发新生活力

  厦禾路兴开禾沙茶面店内,老板郑水发一边讲述沙茶面由来,一边带领孩子们体验制作过程。郑水发说,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八市就是厦门的海鲜集散地,承载了许多人的“厦门记忆”。一碗小小的沙茶面,蕴含了丰厚的文化和民俗底蕴,让孩子们学习这些知识,就是要把这份乡愁记忆传承下去。

  营平市场是厦门最负盛名的老城区市场,近年来更成为全国知名的厦门网红打卡地。保留传统文脉,讲好老城故事,在鹭江街道党工委的组织指导下,营平社区党委以社区书院为平台,依托社区自治组织营心互助会、厦门学小青少儿美术文化院等社区、街道“近邻”资源,成功把青少年教育实践课堂搬进了八市。

  老中青齐聚一堂,多方“近邻”共同参与,菜市场不再是单一的市场,而是成为融合亲子教育、家庭餐桌、闽南美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新载体,使老城区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跳出了小巷、社区范畴,影响辐射到全街区甚至全市。

  每周三下午,位于鹭江老剧场的大同社区书院都会传出朗朗的读报声,这里有一个坚持了38年的“读报小组”,成员们通过阅读报纸了解时事政治,一起学习新理念,倾听新时代党的声音。读报小组现有成员76人,包括社区离退休党员、在职党员和居民群众,由于听众大多是“老厦门”,成员们就坚持用大家听得懂、喜欢听的闽南话来读报。

  近年来,在党员志愿者的带动下,读报小组不断丰富志愿活动的内涵和外延:成立老年人爱心餐桌志愿者送餐队,为辖区内行动不便的困难老人送餐,解决老人的生活难题,也温暖了老人的心;与街道社区的矫正人员“结对子”,从日常生活上关心他们,帮助矫正对象更快更好融入社会……经年累月的爱心志愿行动在党和群众间架起便利高效的沟通交流桥梁,营造了浓厚的“远亲不如近邻”氛围,小区里的“旁人”变成“家人”,“客人”变成“主人”。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