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美人富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1-03-0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翔安区大帽山作为市级重点示范村,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试点示范村创建工作,重点实施既有住宅“平改坡”和“裸房整治”工作,因地制宜打造“大帽山境田园综合体”。

  (厦门日报记者 王火炎 航拍器 摄)

  文/厦门日报记者 吴晓菁

  通讯员 王进峰

  “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正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连日来,在我市岛外的田间地头,一幅幅田间劳作的忙碌景象正在生动演绎:在翔安区新圩镇面前埔村的田间地头,刚刚长出来的蔬菜幼苗生机勃勃、长势旺盛,还没播种的空地里,菜农们正忙于松土、整地;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的育苗棚里,技术专家正在指导工人进行西瓜苗种嫁接……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直接关系厦门高质量发展成色。2020年,我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农业农村发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交出亮点满满的成绩单。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我市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营收突破千亿元,达到1021亿元,同比增长10.9%,成为全市第九条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链(群);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03亿元,增长2.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12元,增长7.3%,总量和增幅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

  农业高质高效

  都市现代农业释放新活力

  市农业农村局表示,今年我市将持续提升都市现代农业的质量效益,大力发展特色蔬菜、时令水果、花卉苗木、远洋渔业等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建设智慧农业。此外,优化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春耕时节,小型起垄机成为农民种田的“宠儿”。(厦门日报记者 张奇辉 摄)

  “今年我们的螺旋椒大受欢迎,年前每公斤的田头收购价高达7.5元/斤,每亩地的产量提高到1万公斤,农民收入大大增加。”昨日,在位于同安竹坝的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里,全省最大的种子种苗企业——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康英德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番茄、辣椒、茄子、玉米、西瓜……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专注培育果蔬类种子种苗。前期规划的1000亩起步区,已经入驻包括厦门百利控股有限公司在内的20家种苗企业,其中还有10家台资企业。

  一颗种子,种出了农业新天地。目前,厦门已是我国长江以南最大的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截至2020年,我市蔬菜和水产种苗业产值超过10亿元,蔬菜工厂化育苗产量2.5亿多株,不仅能满足本省的需求,还辐射贵州、云南、广西、湖北、广东、江西、浙江等7个省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厦门种子”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厦门同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种子种苗)产业园建设成效突出,在全省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建设成效评估中排名第二。

  种子被誉为农业的“芯片”。去年,我市出台蔬菜种子种苗扶持政策,为做强做优蔬菜种苗产业送上了“真金白银”:成立高层次育种创新研发机构可获50万元奖励,建立种质资源库可获20万元奖励;开展优质新品种选育,每个品种可获5万元奖励;购置育苗播种设备,可获总额50%的购置款补助;国家级种子种苗企业落户,最多一次性奖励30万元……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我市严格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提高生猪、蔬菜、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让每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我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2020年,我市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3.7万亩,新建改扩建生猪养殖场4个、新增存栏6万多头,均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

  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要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农业。去年我市制定《都市现代设施农业建设的实施办法》,鼓励改变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完成农田水利项目建设4个、受益面积1300亩,推动明溪村、大宅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提高现代农业设施水平。我市还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补贴机具887台(套)、受益农民达609户,因地制宜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全市主要农作物、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60.2%、73.11%。

  乡村宜居宜业

  让美丽乡村有“面子”更有“里子”

  今年,我市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持续加大农村供水、供电、道路、燃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投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同时优化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梯次建设“绿盈乡村”,让绿色成为妆点乡村主色调。

  走网红桥,吃农家菜,体验真人CS野战……今年春节,同安区汀溪镇顶村村迎来客流高峰,成了热门的旅游景点;

  海沧区东孚街道洪塘村同样游客如织,天竺山森林公园、天竺山香草园、天竺辣木观光园、金农湾休闲式体验农场等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往体验;

  翔安区内厝镇妙高山上的近千株福建山樱花竞相开放,与漫山遍野的茶树交相辉映,不少爱花之人争相“打卡”拍照;

  ……

  美丽的背后,是我市驰而不息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丰硕成果。

  农村人居环境关系着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我市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当头炮”,多次召开全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现场会、视频会和点评会等,聚焦“一革命四行动”(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农房整治、村容村貌提升行动),认真查缺补漏,加快补齐短板,确保三年行动圆满收官。

  如今,一个个独具特色、风格迥异的美丽乡村正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不仅有“面子”更有“里子”。

  “溪水清,溪水清,水烟朝尽暮还生。”清代进士许琰曾赋诗赞美同安汀溪镇溪流之美。为了保护汀溪,同安区汀溪镇古坑村建成污水处理站7个,基本完成污水处理全覆盖。

  和古坑村一样,去年,全市共有1274个自然村实施生活污水治理,其中535个自然村实施截污纳管治理,739个自然村实施分散式治理,实现流域范围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全覆盖。

  一栋栋裸露的农房也纷纷披上了“新衣”。去年,我市推进既有农房“坡屋顶”和立面改造,完成既有农房“平改坡”2459栋、裸房整治1509栋,拆除乱建乱搭近3.56万平方米,农房建筑景观得到显著提升。

  生活垃圾统一清运,乡村环境美丽整洁,农村公厕干净无臭……在我市广大农村,持续推进的环境整治让乡村更宜居,让农民更舒心。

  农民富裕富足

  腰包鼓了干劲更足

  今年我市将通过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就业创业空间,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腰包一鼓再鼓。

  3日上午,在翔安区内厝镇霞美村,一辆小型手扶拖拉机挂着马铃薯收获机,在田间平稳行走。随着收获机走过,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的新鲜马铃薯争相从地里“钻”了出来。

  驾驶拖拉机的是今年47岁的许近文。曾经是一名司机的他,在2014年回到老家翔安,转行成了一名农民,不仅陆续购置6台大中型拖拉机,还成立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人一起从事农机服务。

  “这几年,我们大力推动马铃薯种植的全程机械化,提高了作业质量和效率,节约了作业时间,人工成本降低5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5%以上。”他说,过去五年种植户使用农机的意愿更强,合作社的效益也越来越好,社员收入不断增加。

  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作为拉动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带动广大农民通过务工收入、入股分红等多种形式分享农业发展的红利。过去一年,我市培育农民合作社市级示范社12家、家庭农场市级示范场5家,扶持高校毕业生兴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5名。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产就业也是乡村振兴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翔安区内厝镇黄厝村的探索值得借鉴。

  在黄厝村,农创文旅村居小额工程项目的实施,让一栋栋写满沧桑的古厝老宅焕发新生,吸引了陶艺、砖雕、漆画等20余家文创工作室相继入驻。转角就能看到生动幽默的墙体彩绘,抬头就和五颜六色的雕塑不期而遇,行走黄厝村,惊喜不断。

  村子美了,人气旺了,乡村旅游业也火了。黄厝村积极探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闲人”转行,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真正提升村民收入。看着村里络绎不绝的游客,村民老黄笑着说道,“村里变得这么美,还增加了这么多就业岗位,大家对黄厝的未来很有信心。”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效果如何,关键要看农民的腰包鼓不鼓。2020年,我市农民收入达26612元,位居全省首位,是2015年农民收入(17558元)的1.5倍,城乡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42:1下降到2.31:1,农民获得感明显增强。

  同安区大同街道田洋村开启艺术家驻村计划,以艺术激活乡情乡愁,助力乡村振兴。(何东方 摄)

  【亮彩数据】

  “十三五”三农成绩单

  全市农民收入是“十二五”期末的1.5倍,位居全省首位;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营收突破1000亿元;完成既有农房整治平改坡5364栋、裸房整治3683栋,农房整治镇镇有示范;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万多人次……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交出“十三五”亮丽成绩单。

  “十三五”期间,我市农民“钱袋子”越来越鼓,2020年全市农民收入达到26612元,位居全省首位,是2015年农民收入(17558元)的1.5倍,城乡收入差距由2015年的2.42:1下降到2.31:1。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所有建制村100%通硬化路、通公交、通有线电视,实现百兆宽带、4G网络全覆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7.8%。在全省率先实现镇(街)、行政村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全覆盖。

  农村产业加快融合,2020年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约560万人次,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2个,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实现营收突破1000亿元。

  累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5万多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689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15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616家(示范社152家),家庭农场521家(示范场49家)。支持大学生返乡下乡创业26个。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建成农村党群服务活动中心297个,村活动场所面积超过500平方米。推进“党建富民强村”工程,全市各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制图/张平原

  开展“法治进乡村”活动,实现镇村公共法律服务和“一村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创新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军营村、田头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