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改革而生 伴时代前行 与特区共荣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0-12-25

  诞生于厦门经济特区这块热土,40年来,厦门建发集团与特区同生共长。如今,厦门从落后的海防岛城蝶变为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发集团也已蜕变成一家现代化、世界性的大型实业投资集团。 (本组图/厦门建发集团提供)

  ●本报记者  江曙曜  詹  文

  今日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东海之滨,共和国的大厦之门。诞生于厦门经济特区这块热土的国企——厦门建发集团,40年来与经济特区同生共长,用40年的光辉岁月,讲述中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国企的担当与作为。

  40年沧海横流,从政企合一到高度市场化,从借钱发工资到资产和营业收入超3000亿、利润总额超百亿,从一家七八人的小公司蝶变为世界500强,建发全景式展现了大变革时代下国有企业敢为人先、砥砺前行的风云岁月。

  40年峥嵘往事,建发集团稳健发展的每一步,都紧紧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经济特区建设、服务民生福祉、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重大命题,彰显出建发集团“让更多人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的初心使命。

  抚今追昔,厦门经济特区从落后的海防岛城蝶变为习近平总书记赞誉的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发集团也已抽枝育穗长成一家现代化、世界性的大型实业投资集团。

  中国的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经济特区的建设风云激荡。

  无疑,厦门建发集团是其中一朵勇闯潮头的浪花,映射出厦门经济特区广大建设者践行“中国梦”的奋斗、梦想与荣光。

  时代召唤

  得益于厦门经济特区改革举措创造的宽松环境,得益于历届市委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建发集团不等、不靠,果断而坚决地开始了市场化转型,开始了建立健全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探索。

  40年前,神州大地,一种新型城市伴随一场伟大试验亮相了,它的名字叫“经济特区”。

  厦门,成为中国首批四大经济特区之一,义无反顾担起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探索道路、引领先行的使命。

  1980年,国务院批准设立厦门经济特区。那年12月,和着经济特区建设的嘹亮号声,建发集团的前身——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公司应运而生。

  厦门经济特区成立的消息不胫而走,自古就是通商口岸的厦门再次引起世人关注,华侨、港澳台商、外商纷至沓来,传递出投资合作的意愿。建发,作为厦门对外招商引资的窗口,负责代表政府参与谈判、签约和招商,负责为特区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

  短短几年,特区招商引资越来越红火,建发不负厚望,为厦门全市各领域接待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近2200人次,洽谈各类项目470多个,实际履约超100个项目,包括福建首个世界知名品牌生产线——可口可乐瓶装线,厦门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厦门第一家中外合资贸易企业——华丰贸易公司等,有力地推动了早期厦门经济特区的发展。

  但是,政企合一的建发,自身却没有太大发展。

  彼时的建发,更像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一个机构,一个“红娘”。

  1984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经济特区,写下“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的题词。加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试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如一股春潮,涌动鹭水闽山。

  说到底,就是要搞活企业,让企业像个企业。

  乘着东风,建发也开始从单纯的“窗口公司”向实体公司转型。

  但是,如何搞活企业,如何建设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质的现代企业,没有任何现成经验。

  1985年,厦门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岛,并在随后几年先行先试,展开一系列改革探索:在全国率先实行大部委制,简化企业审批、放权给企业;在全国首次提出“小政府、大社会”,推动金融机构企业化经营;“放水养鱼”,在全国率先出台税利分流措施,激活许多身处困境的企业……

  在老一辈建发人看来,这一系列改革举措,不仅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注入能量活力,也激活了厦门企业改革的一池春水。

  借此东风,建发果断而坚决的开始了市场化转型——兴办企业、尝试进出口贸易。

  几年间,建发参与的合资、合作项目迅速增加——参股投资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地方性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福建省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建发信托投资公司等。

  积极争取到地方进出口贸易经营权、全国各口岸进出口贸易经营权,建发实施以贸易带投资、以投资促贸易的经营战略,贸易额成倍增长。

  40年后,回忆往昔,为建发奋斗了一辈子的原董事长王宪榕感慨万千,“建发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产物,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经济特区,就没有建发。”

  毫无疑问,建发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为厦门经济特区许多重要领域“披荆斩棘、投石问路、积累经验”的重任,是推进城市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

  搞活、搞好企业,不是“关门搞自家的事”。

  做大做强做优国企,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建立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是每个国企人的责任与担当。

  这是时代的嘱托、历史的期待,更是建发人一直牢记在心的初心与使命。

  赶考之路

  连续四年跻身世界500强,驶入发展快车道的建发集团,用40年的奋进赶考,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

  先行者总是会先遇到沟坎,经受挑战。

  推开历史厚重的大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大中型国企在翻越了让利放权、政企分开、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租赁等重重关隘后,仍一波三折,步履维艰。

  建发在驶入市场经济这段航道时,同样遭遇了狂风大浪。

  出路在哪里?

  严峻的现实逼迫企业决策者必须拿出抢关夺隘的谋略和勇气来。

  建发人苦苦探寻他们脚下的道路,开始了世纪赶考。

  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建发人意识到:计划经济时代“等形势、靠国家、要政策”的“等、靠、要”生存方式是完全行不通的,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靠自己闯出一条路来。

  转换企业内部管理经营机制变得那么紧迫:要让市场的风吹进企业的每一个角落。

  一方面,建发开始试行岗位聘任制和经营目标责任制,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另一方面,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并举,搭建起企业集团基本框架,形成自己的核心行业。

  1996年,公司正式更名为厦门建发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开始实施首个三年发展规划,进入有规划的战略发展新阶段。

  找到了自我定位和方向的建发,犹如找到了自身发展的金钥匙。

  市场大潮中,建发开始积极进行资本运作,将自身与港口经济业务相关的优质资产折股投入,1998年,改组设立厦门建发股份有限公司并成功在A股上市。

  跨入21世纪,建发集团聚焦主业做大做强,不断创新经营和盈利模式,实现了贸易物流、房地产开发、旅游酒店和会展等核心主业规模效益的快速增长。

  如河海交汇浪涛推涌,止步就意味着被淘汰,这是一场永不停歇的赶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建发集团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以转型创新为主导,提质增效,推动核心主业不断提升竞争力,着力布局和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公司高质量发展。

  历史的年轮,书写建发集团发展的轨迹——

  供应链运营板块位居国内同类企业前列,与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业务联系,2020年度位居《财富》中国500强“批发零售”行业子榜单第2位;

  房地产开发板块拥有建发房产和联发集团两大品牌,2020年度分别位列全国房企第37位、第45位,开发区域覆盖全国40多个城市,控股境外上市公司“建发国际”(1908.HK);

  旅游酒店板块投资运营近30家高星级酒店。综合实力居福建省旅游行业首位,位列2020中国酒店集团TOP50排行榜,参股企业"建发国旅"位列全国百强旅行社前20强,年组接团旅客超过230万人次;

  会展板块跻身中国会展业十强,拥有多个知名品牌自办展,中国厦门国际石材展览会和中国厦门国际佛事用品展览会的规模连续多年稳居同类型展会全球第一;

  中国驰名商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等国家级荣誉接踵而至。

  如今,建发集团已发展成为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双双超过3000亿元、员工总数超3万人的大型企业集团。

  无疑,建发40年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某种意义上说,建发集团的成功密码,对于观察中国企业改革,具有样本意义。

  首列中欧建发专列。

  五缘湾片区。

  厦门弘爱医院。

  改革者进

  紧随历史潮流,观大势拓展新视野,谋大局做出新部署。在没有垄断资源和绝对优势的市场竞争中,建发集团脱胎换骨般快速发展的背后,是来自于改革、开放、创新的伟力。

  一家世界级企业,高度浓缩一个时代精华。

  什么造就了建发?

  毫无疑问,建发40年的轨线描绘的是一幅与时代与城市发展相贴合的昂然向上的动力图。

  一座城市、一家企业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发展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建发40年,每一次的探索尝试,每一次的企业战略规划调整,都紧跟时代步伐,紧随国家战略、城市发展战略,勇立风口浪尖,进行了一次次的率先试水。

  从对外贸易扩大开放探索物流供应链,到“一带一路”建设布局中欧班列;从顺应房地产市场化改革进军房地产,到紧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探索新兴产业投资;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布局旅游会展行业,到促民生、补短板进军医疗健康领域;从致力扶贫攻坚,到助力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布局公共服务领域——建发每一步产业布局的背后,清晰折射出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国家战略、国家主张、国家意志。

  英国著名学者保罗·哈里森曾把经济成长的过程,形象地比喻为“历史的隧道”。要想缩短过程,通过隧道,必须抢占制高点。

  建发很早就锚定了高起点的战略目标:对接国家战略,抢占潮头制高点。

  方向已经锁定,过程却是曲折。

  身处时代变革大潮中的建发,受到来自国外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的强烈冲击。

  照抄照搬必然水土不服,建发公司经营班子经过缜密考量,意识到只有改革才有出路。

  首先,必须打破“大锅饭”“铁交椅”!

  建发下决心通过系列变革,破除“干多干少一个样、能干不能干一个样”等陈规旧制。

  1987年,建发拉开改革大幕,首次对业务经营部门和子公司下达年度利润、收入指标,并规定了奖金和销售费用提取办法。

  竞争机制第一次真正被引入企业经营管理,大家开始体会到“干多干少不一样”,全体职工钻研业务、多创汇、多创利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各业务经营部门出现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公司上下生机勃勃。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公司规模、人员不断扩大,如何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

  1988年,建发与厦门市财政局签订承包经营合同。随后,公司顺势而为,试行岗位聘任制和经营目标责任制,实行岗位补贴、奖金与工作绩效挂钩,多劳多得。

  那一年,建发各项经营指标得到很大提高,出口是上年的3倍多,利润是上年的2倍,改革初见成效。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建发进一步深化内部改革,把经营效益和个人贡献更紧密结合。

  1992年创设“贡献积累奖”,1993年彻底改革分配制度,1994年实行年终干部考核制度和经理离任审计制度,1995年在厦门国企率先实施全员劳动合同制,完成又一次重大人事制度改革。

  建发早期,投资项目整体数量突飞猛进,却未给公司带来大的效益,相反背上沉重的资金包袱。

  建发领导层果断改革,清理整顿投资项目,把控风险,压缩不符合公司投资导向的企业。到1993年底,90%以上的投资项目都实现了盈利,建发也因此卸下前期粗放投资带来的沉重包袱,轻装上阵。

  进入21世纪,改革迈向“深水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提高驾驭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管理水平和能力,成为建发改革发展的新方向。

  强化企业管理与推进企业经营,两轮驱动比翼齐飞,这是建发改革的神来之笔。

  建发改革的成功,至为关键的一条是:始终以市场为坐标,既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又避免市场的盲目性,在市场熔炉中百炼成钢。

  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开放——

  调整布局,加快“走出去”步伐,探索在国际分工中占据领先地位。

  2015年,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揭牌,建发签下令人瞩目的“第一单”——首份海外直贷协议。这标志国企利用自贸试验区平台,迈出了探索金融业务的第一步。

  2017年,建发紧抓世界经济调整转型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拓宽“走出去”道路,开通中欧班列(厦门-莫斯科)建发专列。这是福建省第一列直通莫斯科的国际专列,也是厦门首条定期双向国际班列,为客户提供国际运输服务,降低客户物流成本。

  建发专列不仅带动闽、浙、粤等区域企业产能输出,也为中国台湾、东南亚商品出口俄罗斯以及俄罗斯产品进入上述市场开辟了新的国际贸易进出口通道。建发也成为福建省对俄最大贸易商。

  要在市场中生存发展,就必须创新——

  2018年,建发股份创新提出“无增值,不服务”,发布LIFT供应链服务品牌,为客户整合运营过程中所需资源,规划供应链运营解决方案,提供运营服务。

  建发此举,提升了全行业供应链环节的运营效率,促进商业模式进步。LIFT供应链服务品牌案例,凭创新品牌思维和先进品牌理念,获“中国品牌‘金象奖’——年度最佳品牌建设案例奖”。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建发脱胎换骨般的快速发展,来自于改革、开放、创新的伟力。

  在没有任何垄断资源和垄断优势的竞争中,建发以高度市场化的企业管理和运行机制,初步建起现代化企业制度,闯出一条国企高质量发展之路。

  海悦山庄酒店。

  上海建发大厦。

  厦门马拉松赛。

  初心使命

  40年,建发集团始终牢记初心与使命,与国家同呼吸、与经济特区共成长,服务经济特区建设、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福祉。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有企业不辱使命,成为国民经济的“压舱石”、民生保障的“顶梁柱”。

  作为其中的一员,建发集团始终牢记初心与使命,与国家同呼吸,与特区共成长。

  长期以来,建发集团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带领和组织各级企业积极融入国家和城市发展,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带动作用,服务特区建设、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生福祉。

  40年来,建发与厦门经济特区同生共长,特区哪里有需要,建发就去哪,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下诸多重要任务。

  ——打造城市文创体育品牌,促产业联动发展。

  从2003年第一届厦门马拉松开始,建发便参与其中,并在2005年成为总冠名赞助商,至今为大赛投入资金超2.2亿元。

  以承办厦门国际时尚周等活动为抓手,着力为城市引进国内外高端时尚资源,带动厦门文创产业做大做强,助力“双千亿”工作的推进。

  ——承担城市建设发展任务和众多省、市重点建设工程。

  开发建设厦门第一幢高档写字楼海滨大厦,开发福建第一个中外合作房地产项目——华侨新村,成立福建第一家中外合资房地产企业——汇成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开办厦门第一家港式百货公司——华丰商厦等。

  近年来,建发先后完成翔安洋唐保障性安居工程、厦门会展中心四期、湖里老工业区等项目的建设或改造。出色完成金砖厦门会晤主场馆改造、环境提升,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优质量圆满完成会晤活动的各项服务保障,让“建发服务”享誉中外。

  ——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2016年,建发与湖里区政府合作成立厦门湖里建发城建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高水平城区“大管家”,已形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和城市公共服务两大主营业务板块,致力于扮靓湖里城区环境,扮美居民生活,全方位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融入“健康中国”战略,服务保障民生。

  2018年,建发撬动医疗健康板块,出资兴办并运营三级非营利性综合医院厦门弘爱医院,并与厦门弘爱康复医院、厦门弘爱养护院一起,构建急慢分治、医养结合的医疗园区。

  这是建发进军医疗健康产业的第一个项目,也是厦门加快补短板、促民生、上水平的重大民生工程,为厦门乃至全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因地制宜探索帮扶模式,助力决胜脱贫攻坚。

  2006年,建发与四川乐山沐川县最大造纸企业合资建厂,生产竹浆,每年45万吨的产能,每年贡献5000万元的税收,带动当地13000多人的直接就业,带动项目区域沐川县年增收12亿元,助推沐川县2018年整体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四川乐山第一个“脱贫摘帽”县。

  这一竹浆产业,还帮助沐川森林覆盖率从13.8%飙升到77.34%,竹林面积从2万亩增长到80万亩,累计替代的木浆资源相当于减少砍伐100万亩树木,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建发在宁夏永宁县闽宁镇独资设立公司,以“贺兰山葡萄酒庄+建发酒业供应链+柏雅品牌葡萄酒”的模式,打造新式精准扶贫,助推闽宁葡萄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19年,建发又与永宁县签订协议,协力打造另一产业扶贫项目——闽宁会议中心酒店。

  厦门建发集团原董事长吴小敏曾说,“如果说以前是国家、地方让建发干什么就干什么,到后来,建发超前布局,急国家之所急,补地方之所需,聚焦特区重点领域引领投资导向。”

  “开拓新价值,让更多人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成为建发人耳熟能详的一句口号。

  这句口号背后,正是建发作为国企的担当。

  筑梦前行

  40年再出发,把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效对接,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建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向着做强做优做大稳步迈进……

  “前面有风,我们无惧。”

  白手起家的建发集团,常被人评价“具有特区气质”。

  扎根于厦门经济特区,40年来形成的建发精神与特区精神、城市精神水乳交融。

  大海熏陶了厦门人博大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雷厉风行、敢为天下先的品格,以及追求卓越、创造财富的强烈渴望。

  在改革开放的特区,没有包办代替,没有坐享其成,没有省心事可做,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东奔西走,去投石问路,去勇往直前。

  建发的40年,也是如此。

  没有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去筹集;缺乏专业人才,想方设法培训,广纳人才;没有经验,到处借鉴吸收,摸着石头过河;雇不起搬运工,职工自己肩挑手扛去搬货……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蹒跚起步的摸索中,建发人也曾四处碰壁。

  有一次,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一批彩电销售受重挫而遭遇巨大损失,建发面临重大生存危机。最终,大家不要工资,抱团在一起,咬牙挺过难关。

  有一次,建发投资参股的一个项目,接连爆发危机,债务如雪球翻滚,建发又站在了生死的存亡线上。大家互相支援,千方百计求生,职工甚至自己拉了板车到街上帮忙卖货,最终在逆境中奋起改革,化解危机。

  建发人有一句话,“没有呛过水的人,永远无法真正学会游泳。”

  40年来,建发这一路数次遭遇困境,也曾交过昂贵的学费,但最终依靠团队依靠大家一起挺过来,锻造出今天这支能打硬仗、胜仗的队伍。

  改革发展,从来都是在破解难题中前行,一路羁绊一路挑战,但建发人明白,除了迎接挑战、深化改革,别无他途。

  40年砥砺奋进,建发形成了团结、敬业、诚信、进取的企业精神。

  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但在创业中又充满激情,永不满足,不断创新,敢为砥柱立中流。

  这种精神,成为建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40年,建发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建发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文洲胸有成竹:“未来,建发集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供应链运营、城市建设与运营、旅游会展、医疗健康、新兴产业投资主营业务上继续突破进取,改革创新!”

  把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发展战略有效对接,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之路,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建发改革发展的新路径。

  这是凝聚力量、抓住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的再出发——走过万水千山,仍需跋山涉水。

  中国道路愈加宽广,建发脚步依旧铿锵。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建发的使命远没有完结,向着做强做优做大稳步迈进……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