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 正文

第九届海峡论坛:传家训惟善惟德 振家风曰耕曰读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17-06-19

  

论坛现场。

  【核心提示】

  6月15日,第九届海峡论坛“传家训·振家风”两岸宗亲海沧行在海沧举行。这是本届海峡论坛其中的一个重头戏,来自海峡两岸的宗亲代表与专家学者齐聚海沧,共同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家风家训的传承问题。

  本次论坛群贤毕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党委书记罗京辉,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张志强,台湾颜氏总会会长、中国国民党中评委颜武胜,台湾著名作家、台湾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杨渡,台湾著名国学大师、朱熹第26代嫡孙朱高正等,以及来自海峡两岸的宗亲代表200多人参加论坛。

  与会专家在论坛上畅所欲言,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家风家训的丰富内涵,指出传家训振家风,对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报今日摘要刊登部分嘉宾的发言,以飨读者。

  黄平(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

  家风家训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家风家训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几千年延绵不断的中华文化、世世代代继承下来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首先就是孕育在家庭里的。我们每一个人,不论姓氏、族谱、地区有何不同,都首先是生在家庭长在家庭学在家庭。

  中华文化,一方面博大精深、延绵不断;另一方面既厚重又亲密,以家为本、以乡为根,由此推而广之,我们也一直都以国为家、以邻为友,以天下为天下。今天来自海峡两岸的朋友们共同探讨家风家训正当其时,既可以帮助我们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本源性的问题,也能对世界提供走出各种纷争、敌对、仇视泥潭的中华文明方案。而且,落到家风家训这个层面来探讨中华文化和中国传统,就不仅仅是形而上地对儒释道等做哲学的梳理和阐发,而且对普通民众、广大青年也能及时起到很好的教化和润育作用,使我们的人民不仅要富裕、富足、富强,还要成为有德行、有信念、有关爱、有担当的人,因此也能得到他人尊重,还能与他人分享、共享。这样的文化和传统,就一定能继续发扬光大,美美与共!

  这些年来,中国社科院台港澳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内地与港澳、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还在厦门特别是海沧举办过两岸学术研讨会,我们也将趁本届海峡论坛的大好机会,在海沧与厦门市石室书院共同建立由国台办批准授牌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张其成(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

  传家训振家风践行核心价值观

  今年一月,中办、国办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中明确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三大主要内容是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从中华第一经典《周易》看,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乾坤精神,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两大精神,刚柔并济、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阴阳中和”的价值观念。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通过家训、家风得以世代传承。“尊祖宗一番家训惟善惟德,教子孙两条正路曰耕曰读。”

  我老家安徽歙县有“张一帖”家训家风。歙县“张一帖”家训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亮相,得到了广泛的学习。“张一帖”家族在460余年的传承中,形成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十六字家训家风。家训是在“八德”基础上增加了两句“自强精进,厚德中和”,是中华两大精神的落地。后来又衍生制定了12条家规:孝:孝敬父母,祭拜祖先;悌:友爱兄弟,和睦姐妹;忠:忠于职守,报国效民;信:以信立身,以诚待人;礼:知书守礼,温和谦让;义:乐善好义,济困扶危;廉:勤俭节约,廉洁朴素;耻:知耻为勇,行己有耻;自:自尊自爱,自律自为;强:坚毅刚强,变易求新;厚:宽厚包容,稳重慈悯;德:五德为本,仁和精诚。

  家风、家训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生动体现,而且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

  陈全志(厦门宗亲代表)

  让文明之花在海沧滋长绽放

  我是海沧莲花洲人,年近古稀。见证了海沧区委区政府在弘扬传统文化上的一个创造——建设社区书院。

  今年年初,陈氏族人将祠堂腾出来建设芦塘书院,这是海沧区的首创。半年功夫,海沧区就有了14家社区书院。我多次应邀到书院讲家训的故事,发现书院有许多功能:学生托管、耕读文化传承、家训家风分享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居民们的踊跃参与,文明之花在这里滋长、绽放。

  海沧莲花洲(芦塘、莲塘)陈氏家训,概括起来就是:至要莫如教子,最乐无过读书。自奉必须俭约,倾心乐善好施。为人不夷不惠,睦友孝事父母。大丈夫鲲鹏高翔,好儿男君子比德。核心要义是:好学文明、乐善好施。以我的曾祖父陈炳猷为例,少年时家境贫寒,半耕半读,聪颖过人。长大后随父辈下南洋谋生,经营米业,成为商业翘楚,发达以后,回报乡梓。

  今年,恰是陈炳猷逝世100周年。陈氏族人用言行传承家训,当一个好公民,谱写许多感人的故事,如创办莲塘学堂、腾出开基地祖祠做书院、守护百年老厝、积极参与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等。今天参加论坛的还有金门的宗亲代表,倍感亲切。我们是常见常亲,毕竟我们生本同根、文缘相承、血脉相连。中华文化的优良乳汁滋养着海沧这块神奇的土地,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推动我们共同构筑伟大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张育琦(在厦台湾创业者、海沧两岸志愿服务队队长)

  人文海沧让我有家的感觉

  我是2008年来大陆发展,2013年到厦门定居,去年正式在海沧创业开了一家公司。今年打算成立第二家不同性质的公司。创业的地点都选择在海沧,就是因为这里让我有家的感觉。

  这次论坛的主题“传家训、振家风”,在我看来,这是海沧一直以来展现的精神面貌与诉求。海沧文化中心展出的“图书馆藏闽台族谱”,提醒我们要慎终追远;几大姓氏宗亲会、宗庙活动、社区书院的组织,件件都是致力于家风家训的传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年海沧区拍摄了一部“开台王颜思齐”的纪录片在央视热播,让大陆和台湾的人民都知道了明朝末年海沧青礁村的颜思齐带领数百位闽南健儿来到台湾,克服艰苦环境,奋力拼搏与无私付出,最终为台湾人民带来文明信仰与农耕方式。这个历史纪录,让许许多多当时到台湾的拓荒者的后代体会到了先祖的精神,进而展现出血脉相承的使命感。

  正因为海沧区一直致力于传统文化及精神文明的提升,我在这里生活,感受整个社会特别文明有爱。这里拥有25个不同诉求、为不同人群服务的志愿服务队,有垃圾不落地及过斑马线礼让行人的政策推动,有多彩多样的艺文活动打造丰富的精神生活,浓浓的保生慈济文化,以及对台商台胞的支持照顾、便民政策等……对我来说,这里就是一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我每次回台湾,都会邀约想要创业的朋友一起来海沧,我会跟他们分享海沧给我的一切,以及在海沧发生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朱高正(台湾著名国学和西方文化大师、朱熹第26代嫡孙)

  传家训振家风重在身体力行

  朱熹是集理学之大成者,是使得新儒学重新在当时中国取得主流思潮,并主导整个东亚文明圈的关键人物。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继承、弘扬以朱子学为代表的新儒学。新儒学是以孔、孟所代表的儒学为基础,突出《大学》、《中庸》和《易传》的重要性,并吸收佛、道两家的长处,镕铸而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厦门原隶属于泉州府同安县,而同安县是朱熹曾过化之地。今天海沧倡导耕读文化、家风家训,没有比从朱熹所作的《朱子家训》入手更为恰当了。《朱子家训》可说是朱子以一代儒学宗师,亲自拟就的立身行世准则,希望后世子孙能禀持《朱子家训》的教诲而成圣成贤。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民族被公认为最重视家庭观念。“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五种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人只要能将这五种人际关系理顺,自然为人处事无不得宜。

  怎样运用《朱子家训》来完善我们的品德呢?它和一般儒家的经典一样,不是拿来要求别人的,而是要求我们自己的;不是拿来念的,而是要我们去身体力行的。只有把经典中所蕴含的义理吃透了,以儒家经典来作为我们内心立意与行为决定的指导原则,如此人才能真正与经典融浑为一体。这样的经典才是活的,才能对我们的修己治人提供切实的指导。

  张志强(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

  重新激活固有的伦理价值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定时期,这个时期中国社会发生的许多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概括为中国“近代性”的发生。阳明学在一定意义上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它一方面是这个时代的精神表达,另一方面它也尝试提供了一套解决这个时代所面临问题的方案。不过,无论方案具有何种“新”意,它们都具有一种基本的趋向,都尝试着重新激活固有的伦理价值,试图让新的时代能够再次安顿于中国固有的价值观基础之上。

  宋明道学六百年的发展史,是在阳明学的创发中达到顶点的。阳明学的重要性更在于它是中国“近代”哲学的发端,阳明心学呼应着中国“近代”的某种历史品格。“良知”的发明是一个具有文明史意义的事件,它是中国文明突破了某种历史和精神困局的结果。“良知”的主体其实是容纳了整个世界的,是通过存在的感应不断创生着的主体,良知的发明更在于发现了如何构建一个好社会的原理。

  “良知”的发现是对庶民社会中个体身心问题的解决,是要重建伦理脱序的庶民社会的价值秩序,通过“良知”的发现所树立的个体是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新人”;“同心一德,集谋并力”的社会理想,则是在社会阶级逐渐扁平化的趋势下,顺应民众力量的上升而提出的平等理想,基于这一理想所建设的“新社会”,正是庶民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

  颜武胜(台湾宗亲代表)

  家训家风值得发扬光大

  我们的结合,缘起于血缘宗亲,我们更珍惜在场的他姓亲友结缘。今天请恕我以颜氏子孙为例,谈谈血缘共识,深深体会缘分得之不易,需要好好珍惜,秉承祖训,世代相传,并发扬老祖宗之乐道精神。

  岁月流转,台湾颜氏总会族亲,一向承继血脉繁衍,无愧于先祖。遥念二千五百多年前,复圣公诞生于世,为孔门四配之首,“无伐善,无施劳”,终身依仁礼而行,为后世所同钦,千百年以来,万古而常新,更值得我们子孙发扬光大,何况不论古今中外“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我们实应及时反躬自省,成为中流砥柱。

  约400年来,颜思齐公因他的功业与威名,被称为“开台圣王”。由福建到日本,辗转到台湾建立颜氏族群。十数年来,福建、台湾等宗亲为了慎终追远,每年于清明节都要开展联谊祭拜扫墓之活动。现在思齐公的祖居地(海沧)兴建青礁开台文化公园,相信这将为增进海峡两岸人民的情感认同发挥重要作用。

  广结善缘,成就大好功德,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机会,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永远是自助助人,包容、忍让、感化,抱持着结缘不结怨的信念,以达到共生、共存、共荣之目的。

  杨渡(台湾著名作家、台湾中华新文化发展协会理事长)

  记录时代容颜为历史留下见证

  我在小说《一百年漂泊:台湾的故事》中,通过父辈们所经历的台湾社会转型,来述说台湾的百年变迁。透过与父亲、母亲的访谈,我开始理解在台湾被忽略的一段历史——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转型。我惊愕于同样的时代过渡,在欧洲社会是花了四百年走向了现代化,而台湾却在30年内就完成了社会转型,这样短暂又仓促的社会转型,其中的激烈与风暴可见一斑。像我父亲这样一个农民想要改变“生而务农”的宿命,唯有投入这个巨大风暴中却不自知,只能在其中挣扎着前行,过着颠沛流离的人生。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从农业转向工业的辛酸、冷暖、挫败,我们的父辈们都曾亲身感受。

  细思及此,我开始觉得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把这些感受记录下来,因为我们的孩子甚至孙子一代在成长的时候,现代化已经完成,没有体会到农业向工业转型过程中的艰难,没有从一个家族的变迁中感受到这一切的变化。而在这个时代里,作为我们这一代人,可以看到这样的变化,感受到其中的对比,也因为有对比,所以我们知道差别在哪里。我们知道那转变的容颜,是多么的疼痛。所以才必须把这个转变的容颜记录下来,这不仅仅是记录给我们自己、给我们后代子孙看,也是记录整个巨大文明的变迁,为历史留下见证。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