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 正文

海沧区:家风如春雨 润物细无声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18-04-19

  开栏的话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良好的家风,如同化雨春风,守护着一个家庭、一个家族。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他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海沧,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区,耕读文化已在本土延续千年。2016年11月以来,围绕耕读文化的弘扬传承,全区上下掀起了家风、社风建设的新热潮,谱写了一段段动人的家风佳话。

  海沧,也是一个从不缺乏奋斗与进取的城区。好家风成为一个个家庭、家族奋斗不息的源泉,让人们树立信心、劳作致富、崇文启智,绵延不绝。良好的家风、不懈的奋斗,成为推动海沧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海湾城区的不竭动力;高素质高颜值国际一流海湾城区的建设成果又反哺惠及一个个家庭,“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在这里留下一串串闪亮的注脚。

  从今天起,海沧区委宣传部与厦门日报社合作,在“家访”大型策划栏目中特别设置“耕读海沧 家风佳话”栏题。我们将探访一个个沧江人家,记录下新时代海沧人民在区委区政府带领下努力奋斗、幸福生活的生动图景,探寻耕读文化、家风建设在其间发挥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家训浸心间  一代传一代

  主题词:践行

  ●出镜家庭:庄友贤,78岁,退休,新阳街道祥露社区居民;妻子庄月琼,74岁,退休。

  ●家庭地址:海沧区新阳街道祥露社区

  ●新愿:希望全家平安,子女长进。与此同时,尽己所能地向大家讲读优良家风家训,也希望大家能将所听、所理解的家风家训落实到行动中去,代代传扬、继承、践行。

  

庄友贤(中)夫妇与本报记者(左)合影。

  “勤励公家训十条:余少失怙,不学无文,今诫子孙多出己见,俟高明君子裁正之……”祥露庄氏族谱的影印本就摆在庄友贤案头。反复研读的过程中,若是遇上了古文生僻字,这位年过古稀的老者依旧会一边翻阅字典,一边用水笔标注拼音和释疑——大约十五年前,退休的庄友贤参与家族宗祠修葺,也正是借这个机会,他重读族谱,在上面看见了距今六百多年的庄氏家训。

  “每个家族家训的文字、内容虽有所不同,但最终还是会落在仁、义、礼、智、孝、勤等几个字上。”庄友贤说,每一年他都会在书写宗祠、祖坟的祭文时对家训有所涉及,也会借出外宣讲的机会,把良好的家风家训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深入乡村、书院,为乡邻们进行解读。“把家训里的‘勤’和新时代的奋斗相结合,鼓励年轻人积极向上;把家训中的‘睦’融进和谐社会的框架里,提醒大家做到夫妻、兄弟、婆媳、邻里间的和睦。”庄友贤条理清晰地娓娓道来。

  优良传统代代传,家训家风不褪色。在庄友贤的印象中,老父亲虽是地道的农民,可在自身言行和子女教育上,也始终恪守着规矩,秉持正直、诚信和廉洁的作风。

  上世纪八十年代,庄友贤在第一农场办公室工作。当时他负责一口大井的施工联系,五六个承包方给出从7万元至19万元不等的报价,大家聚在一起商讨时,有的承包方为顺利拿下工程,甚至做起了小动作。“他们用手轻轻拉了我一下,凑到耳朵边悄悄说‘我不会让你吃亏的’。”庄友贤回忆说。

  这些细节全都被在房观察的老父亲发现了。“怎么能这样做!”待承包方走后,年过八旬的父亲气愤地挥了一下拳头,再次严肃地和庄友贤强调起了正直廉洁的重要性。“家风如此,我从小就清楚,也一定要践行。”庄友贤心中有数,他毕恭毕敬地请父亲放心。而后敲定承包方时,规规矩矩地和同事们一起了解对方的资质,计算材料、工时,不偏不倚地顺利完成工作。

  庄友贤自己也是这样教育后代的。儿子去单位上班的前一天,庄友贤就给他预先敲响了“警钟”:按法律、规矩办事——能办的,绝不拖延,老老实实给居民办;不能办的,有理有据回绝,不搞小动作。令庄友贤颇感欣慰的是,子女们参与工作一二十年,从没有人因为要托他们办事而带着东西来找庄友贤说情。他觉得,这既说明了家风教育有所成效,也体现了晚辈们的自律、勤勉,一代传给了下一代。

  “道理谁都懂,但要以身作则就难了。”庄友贤告诉记者,传承、践行家风家训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或许容易,但要让它深入人心,让家族代代传扬,或许还存在一定难度。接下来,他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继续讲说家风家训,也希望庄氏后人能够读懂做到,把墨字化为行动,用实践演绎道理。

  打造“家庭书房”  让孩子爱上阅读

  主题词:播种

  ●出镜家庭:陈雅勤,46岁,厦门书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厦门书香阳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家庭地址:海沧区海富路250号

  ●新愿:增加“悦读福袋”的数量,扩大“悦读福袋”的覆盖面;开设更多社区儿童书店;继续做儿童阅读路上的点灯人,努力将好的阅读习惯和风气在更多家庭中传递。

  

陈雅勤(后排左一)、工作人员及小读者与本报记者(右二)合影。

  海富路上,车来人往,路边店面传来音乐声。可走进“书香阳光”,上到二楼,一切嘈杂瞬间被隔断在身后,只剩下翻书声和不时传来的孩子的轻笑。这里,还藏着一个“家庭书房”。

  跟其他书店不同,“书香阳光”除了主要经营少儿图书外,所有孩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然后找一个角落,用最舒服的姿势享受阅读时光——对于喜欢阅读的孩子和大人来说,这里就是家,一处最温暖的港湾。

  “你看正在这里看书的小朋友,不少都是‘书二代’,甚至都是‘书三代’。”陈雅勤看了看员工台的方向,“我们有一个员工叫许静,今年26岁。小时候,她的妈妈就经常带她来看书,现在她已经是我们的员工,她6岁的儿子也是‘小书虫’。”

  二十年时间,“书香阳光”书店的面积从40平方米扩大到1537平方米、员工从1人增加到28人。也是这二十年时间,这家一直开在海富路上的书店,成为一座阅读的“基地”——既让很多人萌生了阅读的兴趣并一直坚持,也让书走出这座基地,去到更多需要的人身边。而书店十几位老员工十几年的坚守,也让“书香阳光”有了更多家的温暖。

  1998年开店时,这只是一间40平方米的小书店,仅有一名店员。陈雅勤说,当时她发现:一些带孩子来书店的家长,只顾着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挑书,孩子却东张西望不为所动,只有当家长搂着孩子在书架前共读时,孩子脸上才有了专注。

  陈雅勤开始摸索如何推广亲子阅读。2005年,她发起成立“两岸阳光故事家族”——家长们当义工,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爱上阅读,在小故事的阅读中逐渐树立起正确观念。扩大书店规模后,她还专门在书店腾出一片空间,摆上圆桌、小沙发,发动身边的妈妈到书店为孩子们讲故事,大家一起分享读后感。

  “人与书并不是先天相互吸引的,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书带到孩子的世界。我们还不定期地请来两岸知名儿童作家当顾问,分享讲故事的方法,建立起良好的读书氛围。”陈雅勤说,现在,“两岸阳光故事家族”不仅吸引来更多会讲故事的义工,还从书店走向社区,在更多孩子心中种下阅读的种子。

  后来,陈雅勤还注意到周边有许多外来务工人员,他们的孩子也爱看书,但父母可能忙于工作忽略了这一点,加上不少绘本价格较高,有些困难家庭无法承担。思考筹备了很久,2014年,陈雅勤发起“悦读福袋·传递爱”行动,让图书实现“漂流”,让孩子们都能畅快阅读。她设计的“福袋”里装有两本正版绘本,一本悦读手册,并开发出微信平台,可以像快递物流一样追踪“福袋”漂流情况,同时也在平台上跟孩子、家长们分享最新信息和读书心得。

  四年时间,“悦读福袋”的数量从1000个增加到6万个,范围也从海沧漂流到台湾。一颗颗阅读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这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风气,也随着一个个“福袋”的漂流播撒,不只是在海沧,也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