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 正文

艺术展现闽南人的精神坚守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19-04-18

   ●歌仔戏《侨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

  ●今晚开始在小白鹭艺术中心金荣剧场连演四场

  <剧情简介

  歌仔戏《侨批》将闽南人的爱、义、恩、情、孝、俭、诺、拼融入戏中,写就了一部闽南人精神力量的赞歌,而这种精神力量至今还流淌在闽南人的身上。

  爱,让黄日兴被骗踏上南洋之路,又义无反顾地逃出金矿;

  义,让华工阿祥用自己的性命换取了黄日兴的生还,交换条件是为华工们送银信回家;

  恩,将黄日兴的性命与华工命运、侨批紧紧地连在一起,从此走上不归的水客之路;

  诺,让黄日兴在沉船之后,毅然变卖房子偿还华侨的银信;

  情, 从黄日兴手中传递的每一封侨批,都是他乡之客的怀乡之情。

跌宕的剧情和演员走心的表演,让观众深深沉浸其中。

多年后,黄日兴回到家乡,却发现如意早已嫁人。

久久不能归家的“卖猪仔”思乡心切。

黄日兴(右)和如意(左)演绎董永与七仙女故事。

  作为无数闽南华侨华人魂牵梦萦的乡愁记忆和文化符号,“侨批”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从4月18日开始至21日,每晚7:30,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创排的歌仔戏《侨批》,将在厦门小白鹭艺术中心金荣剧场连续上演四场。这也是《侨批》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后的首次公演。

  传统中带有创新的音乐、写意的舞美、跌宕的剧情和演员走心的表演,还原晚清时期国人下南洋的“血泪史”,展现闽南人“情义”的重量与人格的力量,歌颂热血男儿浓浓的家国情怀,弘扬闽南华侨华人爱国爱家的博大情操。但凡看过演出的观众,都深深沉浸其中,感受中国人的精神坚守。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

  一封“侨批”就是一个故事,浸透着海外侨胞的汗水和血泪,蕴含着他们对祖国、故里和亲人的一片深情,昭示着他们对家乡、骨肉的责任感。

  《侨批》由三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的曾学文创作,我市三部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的作品出自他的笔下。该剧是曾学文“歌仔戏三部曲”中的第三部作品,前两部分别是《邵江海》和《蝴蝶之恋》。“侨批档案申遗成功,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值得写作的题材。”曾学文说,“侨批”反映了闽南人下南洋的历史,包含着无数人的生与死、苦与乐、艰辛与希望,它有着浓烈的情感可以抒写。

  曾学文是土生土长的闽南人,因此,他一直把讲好闽南人的故事作为写作的使命,将闽南文化绝妙地融入戏剧中。创作《侨批》时,曾学文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闽南人的性格,闽南人的精神是什么?”他说,虽然“爱拼才会赢”概括了闽南人的精神要义,但闽南人群体个性中的“人格”力量,仅一个“拼”字还无法概括。

  从浩如繁星的侨批中,曾学文看到一封封“侨批”都是华工们对家的承诺,爱、义、恩、情、孝、俭、诺、拼写满了字里行间,那是一种奉亲事妻的担当,克勤克俭的奉献,义无反顾的勇气,仗义舍身的义气,那是一种可触摸的人格魅力。于是,曾学文以厚重的华工史作为《侨批》的基底,透过黄日兴这个个体命运与闽南人群体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出该剧的人文温度——“血汉重情长”。

  一部好的作品从收集素材、创作到反复修改,常常要耗费三四年。不过,曾学文并不怕改剧本,反而认为那是自己特别愿意做的事。《侨批》的剧本编写始于2015年,在去年底参演第七届福建省艺术节前已改过七稿,七艺节之后的三个多月,又修改了数稿,“好戏就是不断打磨出来的。”

  2016年歌仔戏《侨批》剧本入选市委宣传部《厦门市文艺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今年该剧目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立项资助。

  明星阵容呈现精彩剧情

  一部剧,之所以能成为经典,除了有好剧本,还要有一支优秀的创作团队。《侨批》就云集了我市一批优秀创作者和歌仔戏明星。

  音乐设计江松明是海峡两岸歌仔戏界作曲中的翘楚,一级作曲,多部作品荣获文华音乐设计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国戏剧奖·优秀音乐奖等。

  舞美设计黄永碤是国内著名舞美设计,多次荣获文华舞美设计奖、中国戏剧奖·优秀舞美设计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等。

  “侨批”记载中最早出现的是“黄日兴信局”,《侨批》的主角名字就是黄日兴,由庄海蓉饰演。她是中国艺术节表演奖获得者、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副主任,曾在《邵江海》《蝴蝶之恋》《荷塘蛙声》《渡台曲》等作品中塑造一系列跨行当、跨度大的舞台形象。此次《侨批》,庄海蓉再次削发反串男性角色。为了把角色演得惟妙惟肖,她在生活中有意模仿男性穿着、步态和举止,还与团里的男性成员打成一片。

  歌仔戏“第一朵梅花”、也是目前唯一的“梅花奖”获得者苏燕蓉在该剧中扮演如意一角,并担任副导演工作。《邵江海》春花一角,让她捧回了文华表演奖的荣誉,在海峡两岸及东南亚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热血仗义的阿祥一角由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员奖获得者陈志明扮演。他塑造角色能力特别强,演什么像什么,是歌仔戏的“老戏骨”,多次荣获福建省戏剧会演表演一等奖,去年歌仔戏研习中心推出的《陈嘉庚返乡记》,他扮演的陈嘉庚受到专家和观众的赞赏。

  亚香的扮演者曾宝珠是海峡两岸观众所喜欢的演员,其优美的嗓音和韵味浓厚的唱腔,让她成为歌仔戏界中生代优秀演员的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韩剑英,他虽然是北京评剧院的导演,但他与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建立了深厚的艺术情谊。从《邵江海》开始,连续导演了《蝴蝶之恋》《窦娥冤》《渡台曲》《陈嘉庚返乡记》《楼台会》等一系列优秀剧目,其扎实的传统戏曲表演功底和现代戏剧导演理念与手段,推动了歌仔戏舞台艺术的当代发展。

  4年前,刚担任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主任的林德和,就向曾学文约稿,希望能打造出继《邵江海》《蝴蝶之恋》之后又一部受到海峡两岸及东南亚观众喜爱的代表性剧目。得知曾学文确定“侨批”这个题材后,林德和拍手叫好,他说,厦门是东南亚闽南华侨华人的出海口和归航处,华侨寄回家乡的银信也由这个港口派送到闽南各地。今天,厦门依然是海外闽南华侨华人回家的港口。因此创排歌仔戏《侨批》,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同时具有当代意义,希望让更多人了解闽南人与东南亚的紧密联系,连接起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的情感记忆,为“一带一路”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做些有着文化意义的贡献。

  做两岸文化融合的“探路者”

  歌仔戏是海峡两岸共同哺育的戏曲剧种,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不仅与台湾歌仔戏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而且构建了良好的合作基础。此次《侨批》的演出,就与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合作,邀请了台湾10名演奏员同台参与排练演出。

  “没想到那么快,两岸艺术工作者就已经真正意义上地坐在一起演奏了。”台湾戏曲音乐协会常务理事柯铭峰,是此次台湾演奏员的领队,他与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相识于19年前的一场歌仔戏活动,此后,交流不断,但一起合作的机会却并不多。柯铭峰说,原本还想着找机会双方洽谈合作事宜,结果,厦门歌仔戏研习中心就发来了邀请。“两岸可以携手推动歌仔戏事业的繁荣与发展,可喜可贺。” 而对于《侨批》所表现的内容,柯铭峰说,福建先民过台湾、下南洋,这是我们共同的记忆,相信台湾以及东南亚地区很多民众看到这出戏也会很感动。

  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3月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要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要加强两岸交流合作,特别是加大文化交流力度。

  同根同源的歌仔戏,早已浸润着海峡两岸血脉交融的生命史,通过不断的交流,重新认识彼此,慢慢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模式,促进了戏曲界交流互动的良性循环,成为积极践行两岸文化融合的“探路者”。曾学文表示,厦门的独特优势在于紧抓两岸融合来推动传统艺术的发展,希望双方在交流中能够共同培育更多优秀的戏曲种子,一步一个脚印, 创作出一部部让历史铭记的好作品。 

  【延伸阅读】

  “侨批”:华侨和侨眷的生命线

  在闽南话中,“信”读作“批”,“侨批”即海外华侨与家乡亲人的往来书信,是一种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批一封,银二元”,早年在民间流传的歌谣,真切唱出“侨批”在闽南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2013年,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中国近代史上有三次人口大迁徙——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唯独下南洋是夹杂更为复杂的历史背景、国际因素的跨洋迁徙。鸦片战争后,厦门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大量的闽南人从这个口岸被“卖猪仔”到南洋当苦力。南洋远隔大洋,通信极为困难,最初到达南洋的华侨,与家人的联系方式就是托熟人或同乡回国时把银信捎带回乡,因此,产生了帮人传递银信的“水客”。水客把性命交由无常的风浪,往返于唐山与南洋之间,将华侨辛苦赚来的钱和倾注感情的信送达千家万户,同时,又把家里的回信带去给华侨,慰藉他们孤寂的心灵,“侨批”成为华侨和侨眷的生命线。随着下南洋人群的日渐庞大,日子的慢慢好转,寄钱回国的越来越多,19世纪后期福建闽南、广东潮汕等地出现了专营“侨批”业务的“批局”(银信汇款),20世纪上半叶达到高峰。

  2015年厦门市人大代表提议,打造厦门的“侨批文化广场”,2017年“侨批文化广场”竣工。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