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 正文

传统技艺活起来 非遗文化火起来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19-06-24

市民体验竹竿舞。

仙岳书院的非遗小学堂里孩子们正在学习剪纸。

孩子们正在学习惠和影雕。

“宋江阵”表演。

  品味千年文化精华,感受非遗独特魅力。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湖里区迎来了一场文化盛宴——“追梦新时代 幸福在湖里”悦游·湖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斗阵行,在仙岳山公园举行。

  气温节节高,更映衬非遗项目的火热。在两天的时间里,非遗大舞台好戏连连、湖里非遗馆底蕴深厚、闽南童玩项目吸睛无数,更有仙岳书院“非遗小学堂”场场爆满——“非遗斗阵行”延续了今年厦门市非遗活动的热度,为市民提供更多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的机会,让市民可以“零距离”感受多彩非遗的乐趣。

  作为本次活动所在地,近年来,湖里区大力推动非遗的传承和创新,专门成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领导小组以及非遗文化保护队伍。在保护文化遗产行动中,湖里区将创新因子注入其中,鼓励非遗文艺项目与文化旅游相结合,让传统技艺真正“活起来”。

  本次活动由湖里区委宣传部、厦门日报社指导,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湖里区文化馆、厦门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承办,厦门晚报协办。

  赏灵动节目

  精彩非遗表演亮相仙岳山

  歌仔戏、越剧、答嘴鼓……开幕当天,十多种精彩绝伦的非遗项目在“非遗大舞台”上轮番上演,为市民呈现了一场规模盛大的非遗文化饕餮盛宴。

  一曲曲悠扬的音乐缓缓响起,南音演员在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演绎,台下观众陶醉其中。闽南地区特有的文化、有着“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南音,被搬上了舞台。演员们群声荟萃让观众声临其境,将市民仿佛带入了遥远的汉唐时代。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装,优美的身段……中国第二大剧种“越剧”,用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的表演,感染了现场的观众。

  “好玩好看,还有得学,活动真是太精彩了。”答嘴鼓表演更是将活动带入了高潮。在演员的演绎下,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闽南方言“抖出”一个个笑料,通过对口争辩的形式,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不一会儿,一套威猛激烈、刚柔并济的五祖拳表演,引来了大家的阵阵掌声。“孩子们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真厉害!”迅速回身、快速攻击……台上演员卖力表演,台下观众也争相拍照,连连叫好。

  撑伞、戴帽,离舞台近点,再近点……尽管天气炎热,但市民们依然热情不减。“非遗项目深受群众喜爱,更需要下大力气保护、传承。”湖里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的精神高度,非遗文化拥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及文化底蕴。此次悦游·湖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斗阵行活动,正是一次难得的非遗集中展示机会,让市民一览精华。

  当然,展示传承“非遗”文化,更重在“人”为。活动现场,主办方特意为福建古船模制作技艺、答嘴鼓、王船制作技艺等10个湖里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进行了授牌仪式。随后,福建古船模制作技艺传承人杨育锥、答嘴鼓传承人林志萍、王船制作技艺传承人钟庆丰等21位湖里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上台接受主办方所颁发的证书。

  如果说传承人象征非遗的“现在”,年青一代的关注就象征“未来”。为了让非遗项目“敲”进校园、奏响“非遗”传承新乐章,近年来,湖里区推动非遗保护走进校园,走进孩子们心里。本次活动上,主办方就在现场为厦门市华昌小学、厦门市钟宅民族小学、厦门市湖里区钟宅民族幼儿园进行授牌仪式,设立其为“湖里区闽南文化特色项目传承教学基地”,让非遗在孩子心中“扎根”。

  与传统对话

  昔日“小众项目”如今受热捧

  舞台上的活动精彩纷呈,与此同时,一旁的湖里非遗馆也是人气爆棚。厦门闽南传统建筑营造展示、滕派蝶画展示、福建古船模展示……作为本次“非遗斗阵行”的焦点区域,湖里非遗馆不仅有图片、实物展示,还提供了非遗相关书籍。人们可以全方位领略到湖里区非遗文化项目的独特魅力,感受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

  90后小伙儿刘毅涵就着了迷,他在古船模前不停拍照,就连一旁的文字简介也逐一拍下。这还不够,他还带上笔和纸,抄下感兴趣的内容。“先记下来,回去再仔细研究。”刘毅涵告诉记者,他是厦门本地人,今天的非遗活动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我了解到了一些以前从不知晓的非遗项目,回去会更认真了解下。”

  更有不少家长带着小朋友前来参与。尤为民就是其中之一,还在上二年级的女儿小尤对“宋江阵”很感兴趣,在展位前看得津津有味。尤为民告诉记者,此次带女儿前来,是为了让她多接触非遗文化熏陶。“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如果失传了就可惜了。”

  “这几年,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技艺得到保护,在湖里区的努力下得以发扬光大,为人熟知。”现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福建青年摄影家陈伟凯,还带来上百幅非遗传承人照片及对应的非遗文化项目知识简介。“希望通过活动唤起大家对非遗文化的尊重,营造一种良好学习氛围。”

  在这两天的活动中,令陈伟凯感到惊喜的是,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活动现场,重新拾起了对非遗文化的兴趣。

  “我们小孩也想加入你们,能不能收他为徒弟。”答嘴鼓颇受市民的欢迎。答嘴鼓传承人林志萍身边围满了家长与小孩,大家纷纷表示对答嘴鼓感兴趣。事实上,5年前,答嘴鼓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答嘴鼓跟其他语言教学不一样,有的俚语、俗语根本没法用文字表达,只能一字一句教。”林志萍说,很多小朋友的闽南话水平不高,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境。

  创新,给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动力。林志萍想了一个办法,在答嘴鼓表演中加入肢体语言,让“笑”果更好。好玩有趣的表达,越来越多的小朋友爱上答嘴鼓。“现在我已经有100多个学生啦。”

  作为湖里区嘉福社区的文艺骨干,如今,林志萍还将身边的好人好事,党的十九大、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移风易俗、垃圾分类等内容改编成朗朗上口的答嘴鼓节目,用特有的方式为小区居民带来鲜活的“政策解读”。

  黑色简洁的包装,高雅的字体,青草药茶被装入易拉罐中——重新焕发生机的,还有“青草药”。厦门青草药传承人白鹭为大家带来了青草药凉茶,清爽甘甜的口感,很快被大家一抢而空。“这个凉茶是用桑叶、甘草等草药和茶叶制成,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白鹭告诉记者,希望能通过湖里区举办的这次活动,让更多的人关注青草药、关注身边的非遗。

  学千年技艺

  零距离互动中传承文化

  竹竿舞、五子棋、踩高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满满的互动性成为本次活动的又一大亮点。就在舞台的另一侧,“闽南童玩项目体验区”让家长和孩子们都乐在其中。

  “一、二,一、二……”双手紧张地拉着绳子,小心翼翼地在人群中挪动,体验踩高跷的小女孩瞬间“增高”,鹤立鸡群。看着她逐渐轻松的步伐,大家纷纷喊起口号,为她鼓掌,加油打气。

  站在线外,瞄准目标,将箭投入壶中——小朋友玩得开心,大人也玩得不亦乐乎。投壶游戏就颇受大家欢迎,红线外排满了等候的市民。在一旁,工作人员正一左一右,蹲坐着摆动竹竿。家长和小朋友手拉手,跟着节奏跳着“竹竿舞”。

  “好开心,感觉小时候的回忆近在眼前。”市民许天发就对体验区大为称赞,他带着两个小孩把所有项目都体验了一把。“这种方式很棒,可以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也能让‘闽南童玩’得到传承,让快乐延续。”

  “玩一圈下来,还有奖品呢!”今年刚满6岁的小黄,拿着刚兑换的竹蜻蜓向小伙伴炫耀。想要得到奖品很简单——只要体验游戏、获取通关印章,就能兑换袋装枸杞、竹蜻蜓、精美书签、木偶娃娃等精美礼品。

  红纸在手中轻盈地翻转、跳动,从最基本的剪纸技法学起,一幅幅精巧的剪纸作品在手中诞生……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天,设在仙岳书院的非遗小学堂里同样座无虚席。除了剪纸之外,送王船、惠和影雕、闽南童谣等“接地气”的非遗技艺,都轮番“现身”非遗小学堂。在这里,非遗手艺人不仅与市民面对面交流,还现场传授技艺。“这种机会太难得了,让我们零距离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市民陈骁告诉记者。

  【链接】

  鹭岛有底蕴 湖里寻非遗

  厦门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28项之多。歌仔戏、高甲戏、保生大帝信俗、厦门方言讲古等非遗项目极具地方特色和互动性,独树一帜。

  一直以来,湖里区长期致力于非遗文化的保护工作,不断推动湖里、厦门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湖里非物质文化遗产,湖里区政府于2016年和2019年先后公布了两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目前,位于湖里区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共有20个,其中,南音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称作“音乐活化石”。厦门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答嘴鼓、闽台送王船习俗、闽南童谣等4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也都位于湖里。

  此外,湖里区还拥有4个省级项目、5个市级项目、6个区级项目。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名录则有29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3人、市级4人、区级21人。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