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 正文

职业教育百年传承 为国育才改善民生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0-10-19

 

  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从创办之初就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资料图)

  本报记者 林桂桢  通讯员  陈群言

  行走在集美学村,时常能听到悠扬的歌声:“闽海之滨,有我集美乡……全国士聚一堂,师中实小共提倡……”一曲慷慨激昂的《集美学校校歌》传唱百年,其中“师中实小共提倡”一句,体现了嘉庚先生办学的深邃思想和科学规划——把实业教育作为集美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与基础教育并驾齐驱。实业教育就是现在的职业教育。

  沉浸在这歌声里,我们似乎看到一百年前,国家风雨飘摇,在闽海之滨的厦门集美,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运而生。一代伟人、爱国华侨陈嘉庚,心忧于国家与民族命运,倾资兴办职业教育,为国育才改善民生。

  巍巍黉序,蔚为国光。今年,陈嘉庚先生创办的水产航海教育、商科教育迎来了一百周年。百年来,集美职业教育始终与祖国和人民血脉相连,与时代和社会同频共振,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行业翘楚、国之栋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在今天,职业教育依然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去年,全国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指出,着力培育发展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品牌专业,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全市教育大会也提出,将职业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引导教育资源逐步向产业集聚区集中。

  百载风雨,十秩峥嵘,薪火相传。如今陈嘉庚创办的集美水产航海、商科教育“风华正茂正当年”,将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秉持“嘉庚精神立校、诚毅品格树人”的办学理念大步迈向新百年,谱写新时代现代职业教育的新篇章。

  “为国育才” 兴办职业教育

  二十世纪初期的世界,局势风云变幻。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而在中国的教育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蔡元培、黄炎培等人发起成立中华职教社。同一年,黄炎培到访新加坡期间,拜访了陈嘉庚先生,两人相谈甚欢、相见恨晚。

  一位是倾力倾资兴学的慈善家,一位是大名鼎鼎的教育家。此前,两人就长期通信,在教育上相知相助,结下了莫逆之交。

  黄炎培认为,百业不进步,是由于教育与职业脱节,而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陈嘉庚对此非常赞成,在经济上资助中华职教社,还担任了多年的监事和理事。

  从时间线来看,陈嘉庚创办职业教育,也得到黄炎培的启发和指导。黄炎培曾经于1912年在江苏创办过水产航海学校,陈嘉庚长期与他互通书信,逐渐萌生了创办水产航海学校的念头。

  1917年,陈嘉庚从新加坡致信上海吴淞水产学校,要求代聘一两名老师,并同意资助该校当年毕业的两位高材生到日本留学,两年学成后回国即可到集美任教。后来,集美学校水产科的首位负责人冯立民,就是陈嘉庚资助留学的两名学生之一。

  事实上,在经营实业的过程中,陈嘉庚也早已深感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无实业,教育费从何而来,无教育,则人才从何而出,国家之富强在实业,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陈嘉庚把救国理想寄希望于教育,并认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改造人”,从此开启了新一段“为国育才”征程——兴办职业教育。

  在海上,目睹船舶川行如织、但航权均操洋人掌握,陈嘉庚发出“开拓海洋 力挽海权”的呐喊。1920年2月,他在集美学校开办水产科,培养渔业航海业中坚人才。

  在海外,陈嘉庚发现许多老华侨记账只会打算盘,对商业原理和常识一窍不通,在激烈的商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1920年8月,他创办了集美学校商科。

  在家乡,陈嘉庚看到我国虽以农立国,但科学落后、水利未兴,百姓辛苦劳作收成却不丰。他指导集美学校在天马山麓附近购地筹办农林部,并于1926年开学。

  辗转“播迁” 烽火中弦歌不辍

  站在大田县玉田村一角,近处,是巍然屹立的嘉庚先生铜像、几座简陋的木头瓦砾房;远处,是连片成势的高楼……目之所及,是两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尽管近年来大田县开发建设火热进行,但玉田村作为集美职业教育内迁办学记忆的载体,享受着不被打扰的“特殊待遇”。

  这里便是“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在距集美200公里之外的深山里,曾有一群孩子在高台上练跳水,在自己挖的鱼池里搞养殖,日夜书声琅琅。

  1937年的中国,很不平静。这一年,日军海军陆战队强行登陆金门,一水之隔的厦门成了东南沿海的前线。集美学校师生被迫离开集美学村,走上了艰难的内迁之路。

  集美商业、农林、水产航海等校师生背上行囊,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来到安溪县,创造了全体师生零伤亡,数以万计册图书、千余件教学设备零损失的奇迹。

  翌年,沿海局势进一步恶化,赴内陆上学的学生剧增,校舍严重不足,水产、商业、农林各科再一次踏上“旅途”,迁移至大田县,并成立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

  日寇飞机时常骚扰、轰炸,空袭警报一响,师生们5分钟内就登上仙亭山,隐藏在绿树丛中。于是,高山顶上出现了神奇的“森林课堂”——头顶上敌机盘旋,黑板挂在树上,教师站在树前授课,学生席地而坐听课。

  如今,重温集美学校抗战内迁的烽火弦歌岁月,我们仍然感佩于师生们克服困难、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航海训练要搭台跳水,师生们选定河段,集体掏筑深池;水产科要搞淡水养殖,大田乡亲们帮忙物色地盘,挖掘鱼池;农科所办实验农场没土地,乡亲们让出20多亩水田……烽火岁月里,两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大田县玉田村因此被誉为“第二集美学村”、战时的福建“西南联大”。

  难能可贵的是,八年辗转“播迁”,集美职业教育不仅没有被击垮,更没有式微,反而在人数规模上更加壮大。也是在这八年里,诚毅精神在烽火中历经磨炼、淬炼、升华,愈发熠熠生辉,成为集美职业教育弦歌不辍、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跨越发展 百年职教“一脉多承”

  陈嘉庚想办什么样的职业教育?

  这是萦绕在嘉庚精神研究专家们心中多年的一个问题,后来,他们在研读陈嘉庚书信时意外发现,早在1923年,陈嘉庚在给时任集美学校校长叶渊的三封书信中,就提及要把集美学校办成集美大学的设想。其中一封信说:“故今日计划集美全部,宜以大学规模宏伟之气象,按二十年内,扩充校界至印斗山……至于大学校舍之地址……”专家们认为,这里“大学”指的是集美大学。

  晚年,陈嘉庚还惦记着集美职业教育的发展,他给周总理和中侨委写信,希望扩充集美航海、水产、轻工三所职业学校,并通过书信、电报与省市领导落实三校的发展问题。

  几经改革演变,陈嘉庚创办职业教育发展成现在“多足鼎立”的格局——集美水产、航海“分家”,孕育出今天的集大航海学院、轮机工程学院,以及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集美商科发展为如今的集大财经学院、集美工业学校。这样的结果,终于圆了嘉庚先生的“世纪之梦”。

  可惜的是,集美农林教育在1947年停办了,不过21年里为国家培养了不少农林人才。可喜的是,集美商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孵化”出工业学校,弥补了原来“嘉庚系”职业教育独少工业教育的缺憾。

  百年来,集美航海和商科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大批实用型人才。如今,集大航海、财经学院被称为“航海家的摇篮”“福建财经人才的摇篮”,集美工业学校在历年职业教育“国赛”奖牌数排行榜上,常年占据前两名。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