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燕:悉心护理危重患者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0-06-04

  【名片】

  杨春燕,厦门市海沧医院儿科主管护师,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声音】 

  在武汉奋战期间,我感触最深的不是危险,不是困难,而是温暖和爱。我只是驰援武汉的一名普通护士,经过这次战疫,更加深刻体会了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职业内涵。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工作中,继续为厦门儿童的健康保驾护航。

  

  

  3月30日,杨春燕(左)所在的病区患者清零,她与队友隔着病区窗口合影。 (受访者 供图)

  本报记者 刘 蓉

  “好幸福啊,可以轻松穿上工作服,不再是一层层厚重的防护服。”回到厦门市海沧医院儿科工作已半月有余,杨春燕回忆起5月初结束休整回到原岗位的第一天,忍不住发出感叹,她与同事的配合一如既往地默契、愉快,面对患儿,更能沉下心了。“我的使命感、责任感更强了。”她说,“特殊状态下直面病毒,能安全回来,要感恩,要在平凡岗位上更加努力地工作、简单地生活。”

  早在2003年,杨春燕就曾以共青团员身份请战抗击“非典”。17年后,病毒变了,但她抗击病毒的决心不变,再次主动请战出征。2月9日,她告别一岁半的二宝,成为厦门市支援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医疗队的一员,进驻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边干边学边总结

  奋战在武汉战疫一线52天

  杨春燕是一名儿科主管护师。在去武汉之前,她对成人呼吸道传染病了解有限,也没有太多危重症护理经验。在武汉的第一次夜班,要为一名女患者抽血。那名女患者血管不明显,有些紧张。面屏、护目镜的双层防护让杨春燕的视线不如平时清晰,双层手套也让她的手感不如平常敏锐,但凭借在儿科工作近20年锻炼出来的穿刺技术,杨春燕一次成功了。

  为了减轻同组护士的压力,杨春燕在轮休的时候抓紧一切学习机会,积极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铆足了劲边干边学边总结,她坚信自己虽是儿科护士,但一样可以在武汉战场发挥作用。

  凭借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杨春燕到达武汉一个月左右就开始接手护理危重症患者。她所在的病区有不少老年病人,且多有基础疾病。42床78岁的老爷爷是位患有“帕金森”、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由于病情危重,老爷爷生活无法自理。刚开始,他担心排泄要麻烦护士,就不愿吃饭。为了让老爷爷多吃、吃好,杨春燕和队友一到饭点就守在他床边弯腰喂饭,经常一弄就是大半个小时。老爷爷感慨地对杨春燕说:“就是我的亲闺女都没这么耐心呦。”出院时,他特意让家人录了个视频,感谢“大眼睛双眼皮”的厦门护士。

  杨春燕和队友们还策划各种医患活动:教病友们八段锦、送给他们有厦门特色的明信片等。在她和队友们的努力下,3月30日,他们接管的病区患者清零。杨春燕感慨:“回想那52天真的不容易。斗志使人强悍,逼一逼自己,就能迸发出更强的能量。”

  能力强又任劳任怨

  大事小事都热情对待

  在厦门市海沧医院儿科,杨春燕是护理总带教。除了正常护理工作之外,她还要在护理部、科护士长的指导下负责本科室临床护理带教工作。

  “春燕很好,不是一天两天的好,是一直都很好,从实习期到现在成为一名资深护士,都是一个样的好。”市海沧医院儿科主任方玫对记者说,杨春燕能力强又任劳任怨,不论大小事都用最饱满的热情对待。科室每一次活动,她不仅参与策划,还写主持词,平时主动留下来加班更是常态。其实,杨春燕的身体不好,经常感冒、胃痛,本来有很多机会可以离开儿科,方玫和她谈过多次,她坚决不愿意离开,理由是她热爱这个集体,愿意为可爱的孩子们服务。

  2014年3月中旬,因车祸从母体中撞出生还的“奇迹宝宝”赵平安被送到市海沧医院抢救时,恰好是杨春燕值班。本来她午夜1点就能下班,但考虑到下半夜是比较年轻的护士值班,“奇迹宝宝”的情况又比较特殊,所以杨春燕留了下来,一直忙到凌晨4点才去休息,早晨7点多赶回家找亲戚要了几套新生儿的衣服,上超市买了脸盆、小毛巾、尿布等,又赶回科室带给“奇迹宝宝”用。

  去年,一名不到2岁的患儿因肺炎住院,父母要上班,只有不会说普通话的外婆陪住院。杨春燕恰好是责任护士,她抽空就帮忙照顾患儿。出院后,患儿父母特别给她送去锦旗,患儿外婆拉着她的手说:“谢谢你,有你在身边,我照顾孩子就心不慌。”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