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厦奋斗打拼 奔向美好新生活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0-09-24

  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厦门用心用情推进脱贫攻坚、对口帮扶甘肃临夏州,这一期家访中,本报记者走访了临夏来厦务工人员的家庭,倾听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故事。

  家访过程中,房子、车子和孩子等词语被家访对象反复提及,他们抓住厦门帮扶的机会,用勤劳的双手不断地奋斗和打拼。

  买新房、买新车、给子女更好的教育,奔向未来的更好新生活,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不仅透露出幸福小康生活的甜蜜,也充分展现出厦门对口帮扶的成效。

  主题词

  美好

  存款稳步上涨 老家亲人生活也好起来

  本报记者(左一)在采访中,马永龙夫妇和孩子通视频电话。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马永龙,30岁,厦门科司特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工人;妻子:马梅秀,30岁,厦门科司特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工人

  家乡地址: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胭脂镇

  ●未来愿景

  希望年底攒够钱在老家县城买套新房子,有机会自主创业。

  文/本报记者 柯笛

  民族日报社记者 祁金芬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我有一个好妈妈,她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妈妈……”9月18日中午,当记者来到厦门科司特电子工业有限公司职工宿舍的四楼楼道时,从一间宿舍里传来孩子稚嫩的歌唱声。

  循着声音敲开房门,女主人马梅秀的脸上还带着笑意,男主人马永龙说:“我们和孩子约定每天打一个视频电话。儿子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现在最牵挂的还是他的学习。刚才,五岁的女儿正在给她妈妈演唱新学的儿歌《我有一个好妈妈》。”

  这间宿舍就是这对夫妻的小家,被马梅秀收拾得干净整洁——床头边小方桌上两盆水培的绿箩叶子旺盛,饮料瓶里插的几枝白色康乃馨芳香清幽,简单的布置使这个小家既温馨又幸福。饭桌上,炒蘑菇等菜已备好,碗里的拉面又细又长,显然,女主人不但会持家,厨艺也不错。

  马永龙夫妇来自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胭脂镇,是当地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两年前,马梅秀在县里一个手机店当销售员,每月收入两千多元,马永龙当时还是一名货车司机,三天两头往外跑,尽管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但冬天前后的4个月里经常没活跑,只能在家待着。

  2018年10月,夫妻俩也有了到厦门务工的机会,尽管心中对两个孩子很是不舍,但为了全家今后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他们还是毅然踏上了来厦的路。

  刚开始上班,每天要盯着显微镜,在比指甲盖还小的音圈马达上进行精细的操作,几个小时下来不但眼睛花了,人也晕头转向。但马永龙不叫苦,用一周时间反复练习,很快就熟练上手了。

  肯吃苦、能力又出众的马永龙升职成为厂里的小组长,每个项目的产量、质量都要亲自把关,经常到了下班时间,他还在加班忙碌,就是要把当天的全部任务“清零”。

  仅用了两年时间,马永龙夫妻俩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脱贫“摘帽”了。今年,夫妻俩的存款数字继续稳步上涨,在他们的规划中,年底应该就能攒够在老家县城买房的首付款了,不仅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也让父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老家房子在山区,马永龙看到叔叔送孩子去村里的小学上学,常常送到学校后就在门口等着,中午和下午放学才接回家吃饭,不然每天在路上就要花去大半天时间。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夫妻俩把父母和孩子接到县里,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

  “如今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我们俩年收入加起来也有12万多元,比来厦门之前几乎翻了一倍。”马永龙说,除了每个月给老家寄去的生活费及基本的日常开支,他们把绝大部分收入都存了起来,因为他们心底有一个愿望:要在老家县城买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午饭后,夫妻俩又要开工了。“未来会越来越好的。”马永龙告诉记者,如果几年后能攒下更多钱,希望有机会可以创业,全家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主题词

  规划

  考驾照买新车 人生目标一步步实现

  在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家里,马奴热和妻子马玲跟本报记者(右一)讲述他们的奋斗故事。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马奴热,29岁,厦门麦丰密封件有限公司机台作业员;妻子马玲,27岁,厦门麦丰密封件有限公司机台作业员。

  家乡地址: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

  ●未来愿景

  装修家里的新房子,一家人可以团聚在一起生活,孩子们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文/本报记者  刘少敏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搬出小桌凳,从刚添置的冰箱里拿出几瓶饮料,马奴热和他的妻子马玲热情招呼记者坐下,马玲高挑又漂亮,完全看不出这对90后夫妻已经是3个孩子的父母了。

  马奴热说,他们的老家在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2017年12月听说县政府有去厦门工作的项目,马奴热和妻子一合计就赶紧报了名。

  和许多不愿意离开家乡的同龄人不同,马奴热很早就开始往外闯,从新疆到江苏再到广东,他走过很多地方,知道外面的世界更广阔。妻子马玲说,她看中的就是马奴热的闯劲,虽然丈夫只有小学学历,但是人敢闯敢拼,日子就有奔头。

  初到厦门时,两人都起了湿疹,也常常想念家乡的烧烤,工作上也有许多要学习的东西,好在技术员和同事都会热心指点。

  马奴热说,自己刚上岗时不熟练,一个月只能拿到4000多的工资,最近这几个月,他和妻子每个月分别到手都有七八千块钱,他们很快就把家里盖房子欠下的钱还得差不多了。如今虽然没太多存款,但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不再捉襟见肘,大儿子最喜欢吃的巧克力也能想吃就买了。

  老家的日子过好了,小两口也开始改善自己的生活。去年两人换了环境更好的出租公寓,马奴热还考了驾照,买了一辆8万多元的小汽车,提完车他就载着妻子到滨海西大道兜了一圈。“日子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就越来越美好了。”马奴热说,买完车后又开始规划起更多的事情,比如家里新房子的装修,比如一家人早日团聚等等。

  “来厦门的这两年多,感觉对未来规划清晰多了。”马奴热说,厦门人敢闯敢拼的精神对他影响很大,过去自己虽然去过很多地方打工,但只是打一天工赚一天钱,有时候加班太多太辛苦也会觉得委屈。但如今心里有了规划,整个人成长了许多,基本每天午休时间都会主动申请加班,干劲十足。

  马奴热说,这是因为心里有规划,知道在为什么而努力时,自己就会沉下心来钻研。如对产品熟悉后,就能按照产品特性预先调整设备,这样自然就能提高效率。

  晚上6点多,马奴热和妻子的手机闹钟同时响起,这是他们上夜班时的起床铃声,吃完饭他们就出门去上班了。

  主题词

  思念

  喜欢在海边和儿子视频 分享大海的美

  边接受本报记者(左一)采访,宋九月花边为远在家乡的孩子赶织毛衣。

  ●出镜家庭

  家庭成员:苟亚洲,31岁,厦门科司特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工人;妻子宋九月花,32岁,厦门科司特电子工业有限公司工人。

  家乡地址: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景古镇

  ●未来愿景

  等孩子放寒暑假,把他们接来厦门旅游,看看大城市的生活。

  文/民族日报社记者 张  姝

  本报记者 柯  笛

  图/本报记者 张江毅

  长长的铁针缠上毛线,推、拨、钩、换……细线交织成平面,米黄色的线团慢慢变小,一件毛衣的袖子也慢慢成了形……当记者走进苟亚洲夫妻的小家时,妻子宋九月花正坐在高低床的下铺上给远在老家的小儿子织毛衣。

  “老家那边已经开始变冷了,我们没有时间陪在孩子们身边,闲的时候就织织毛衣,再用快递寄回去。”宋九月花擦了擦掌心的汗,继续织了起来。在宋九月花的眼中,一针一线钩出的不是一件普通的毛衣,而是对孩子的想念和爱。很快,一件毛衣在她的巧手下成形,一旁的苟亚洲不时用手持小风扇给妻子送风降温。

  “2018年10月18日,来到厦门科司特公司上班……”在妻子宋九月花手机的备忘录里标记了这样一段话,“这是我们第一次来厦门的日子,必须要记录下来。”宋九月花告诉记者。

  刚来厂里那会儿,对工序还不熟悉的苟亚洲没少出错,“这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要自己主动去钻研。”苟亚洲直言。遇到不懂的,就立刻去问熟练工,他慢慢地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操作,也积累了经验。凭着对工作的一丝不苟和负责任的态度,苟亚洲用了一年时间就升任车间组长,工资也从刚来时的4000元出头涨到了6000多元,现如今,夫妻俩月收入加起来也有1万多元了。

  苟亚洲告诉记者,来厦门务工前,他们刚在位于甘肃省临夏州康乐县景古镇的老家盖了五间新房,一共花了17万元左右,其中找亲戚朋友借了8万多元。“当时在老家,我们夫妻俩在建筑工地上当粉刷工,两个人加一块,一个月也挣不到7000块钱。”苟亚洲说。

  2018年10月,听说有厦门企业在镇上招工,小两口跟家人一商量,便决定把握住这个机会。第一年,为了挣钱还债,他们连过年都没有回家。经过辛苦打拼,今年4月,终于还清所有的债务,同时,他们奋斗的目标也悄然发生了转变。

  来厦快两年了,工作之余,苟亚洲和宋九月花也会到处转转,工厂附近的同安区环东海域彩虹沙滩成了他们最喜欢去的地方。每当在海边散步时,宋九月花总会掏出手机跟远在家乡的两个儿子视频通话,分享大海的美。

  “孩子们都没有去过海边,对大海充满着好奇。”苟亚洲说,明年寒暑假,他们夫妻俩打算把两个儿子接来厦门旅游,除了海边,还想带两个小家伙去厦门方特梦幻王国和同安影视城逛逛,“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也让他们从小就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将来有机会到大城市生活。”宋九月花笑着说,为了孩子的未来,再辛苦也值得。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