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出美好生活 教出杰出儿女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0-07-24

  汪如全、章双琴一家  (受访者 提供)

  编者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传承美德、涵养文明、育人成长的人生第一所学校。千千万万个家庭有了好家风,社会文明进步才有源源不断的推动者与建设者。今日起,本报推出系列报道,展示我市文明家庭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勤奋筑梦的好家风、好故事,为我市深化文明城市创建汇聚精神力量。

  本报记者 卫 琳

  二十多年前,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汪如全和章双琴夫妇从安徽省东至县山区来到厦门,携手并肩,勤恳打拼事业,并养育出一双出色的儿女,用平凡的双手成就了自己的幸福梦。他们的好家风在社区邻里间传为佳话,曾获得“福建省最美家庭”“福建省文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等荣誉。

  爱岗敬业

  把平凡工作做到最出色

  “吃苦是福气,吃亏是本分。”汪如全和章双琴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一辈子勤勤恳恳,脚踏实地。

  1999年,初到厦门,他们当过保姆,做过保安,做着最不起眼的平凡工作,但他们把这当作新生活的开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

  章双琴在做保姆期间,把雇主家当成自己的家,精心呵护,雇主把她也当成了自家人。退休前,她在一家台资企业上班,工作中细心又敬业,先后两次被评为“优秀员工”。

  汪如全在社区的平凡岗位上一干就是21年。在南山社区当保安时,他认真做好每件事,在岗6年里社区持续实现“零发案”;做社区民警协管员期间,他协助民警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00多人,协破案件30多起。目前,汪如全是湖里社区的党建协理员,在推进党建工作创新和小区治理等工作中,他不断创新思路,工作可圈可点。他参与开展的湖里社区“党建‘1234’引领建设特色小镇”党建创新案例,在去年入围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

  服务社会

  在志愿服务中提升自己

  从山区农村走出的汪如全和章双琴,自幼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在成为“新厦门人”后,他们把做志愿者当成最快乐、最幸福的事,不落下一场社区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在做志愿者中提升自己。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汪如全在岛外公交线路停运的情况下,从翔安家中直接打的到社区报到,投身抗疫一线。他主动承担了社区夜间巡查8个小区17个卡点的志愿者值守情况,为了方便工作,索性就睡在办公室。每天,他认真核对人员进出登记和有关数据,绝不放过一个薄弱环节,自2月1日起一直坚持战斗到5月30日。妻子章双琴在后方将家里大小事打理得井井有条,让他可以心无旁骛战疫。

  这些年,汪如全连续担任四届湖里区人大代表,提出了提高环卫工人工资待遇、解决农民工子女就学等50多件建议,为百姓谋福祉和城市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其中有多件建议被评为优秀建议或作为重点建议加强落实。

  教育子女

  传承美好品德拼搏精神

  尽管来厦奋斗后,汪如全夫妇和一双儿女相隔两地,但他们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和美德传承毫不松懈,一起用父母的榜样力量影响和驱动着儿女学习进取。

  当年,为督促“留守”老家的孩子学习,汪如全夫妇和孩子们约定了通电话的时间,他们在厦门用IC卡从电话亭拨过去,在安徽的兄妹俩守在杂货铺等着接电话,一条“热线”通了近十年。他们常把祖辈们风餐露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苦难经历和自己在厦务工的切身经历讲给孩子们听,教育孩子做人做事要老实诚信,过日子要勤俭节约,引导孩子努力上进,树立理想。

  在他们的谆谆教诲下,一双儿女成长的出类拔萃,儿子博士毕业后,在北京一所知名大学教书;女儿硕士毕业后,回到厦门工作,一家人始终保持着奋斗姿态,在逐梦路上一起拼,一起赢。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