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 > 正文

不忘来时路 薪火永相传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1-07-06

 文/本报记者 朱道衡

  通讯员 郑素描 黄皓怡

  图/同安区 提供

  满头白发,他们仍心怀忠诚;老骥伏枥,他们用一生践行爱党敬业。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履职尽责,甘于奉献,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党的事业的忠诚。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同安区为1139名党龄在50年以上的老党员颁发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让我们跟随记者,一起走近王守珊、钟巧珍、高求来、纪乃卿等老党员,从他们身上汲取“红色营养”,继承优良传统和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政治本色,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贡献力量。

  王守珊

  参加过多场战役

  随部队解放厦门

  家中客厅陈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南下干部纵队纪念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党龄73年的王守珊,曾跟随所在部队参加过潍县、淮海、渡江、上海等7次战役。1949年9月,他随南下部队解放厦门,为革命事业冲锋在前,从部队转业后化身税务尖兵,续写“增值”人生。

  如今,他又收到一份象征荣耀的礼物:“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老人激动不已,反复擦拭、抚摸。

  与时俱进不甘后,夕阳晚景映霞辉。离休后,王守珊曾担任厦门市同安区国家税务局离退休人员党支部书记,带领支部坚持每月集中学习,从未间断。他还创新探索建立了“室内户外一起学”制度。室内,把党员自学同集中学习结合起来,进行理想、信念和纪律教育;户外,组织老党员参观特区建设重点工程,到文明乡村和海边渔村参观,感受社会经济发展新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热爱健身的他,离休后曾被推选为同安区门球委员会主任。为改善门球运动环境,他多方奔走协商,四处筹集资金,甚至自掏腰包。他先后筹建了3个门球场,组织了数十场门球赛,在他的努力下,同安门球场从设备简陋变为样样齐全,参与者也从寥寥无几增长到数千。

  钟巧珍

  走村入户送健康

  耄耋之年仍义诊

  她坚持两年到有植物人的贫困户家中帮忙护理,更换胃管、导尿管,上门打点滴补充营养等,直到病人安详走完人生道路;她走村入户,将健康送到厦门最偏远的山村,许多村民都将她视为家人……

  她就是钟巧珍,义诊近二十年,耄耋之年仍在坚持。曾任市第三医院副院长,努力钻研临床护理知识的她,荣获过福建省劳动模范、厦门市劳动模范等荣誉。退休后,她时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坚持到偏远山村送健康,到社区、农村、工厂和老年大学授课,帮助大同街道三秀社区、同安区老年大学建立红十字室,接诊的市民达57600余人次。

  “只要还能发挥余热,为党、为国家、为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义无反顾。”钟巧珍回忆,有一次,她遇到一个中风偏瘫患者的家属来问诊,因为担心患者家属口述转达不够清楚,就让患者家属带路,跋涉了十几里山路,到病人床前手把手示范如何照料、如何做康复,临走前又仔细叮嘱注意事项。

  如今,这家人已经成为钟巧珍的忠实“粉丝”,定期到市第三医院找她反馈病情,彼此间也早已超越一般的医患关系。

  此外,钟巧珍还响应同安区妇联“春蕾计划”,主动认领该区数个贫困学生进行对接帮扶,坚持了十几年。如今,这些贫困生学有所成,部分已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回报社会。

  高求来

  高山志愿讲解员

  号召大家美家园

  “欢迎大家来军营村参观学习,这里就是村部,也是同安高山党校‘初心之路’设计的15个现场教学点之一。”在军营村党群活动服务中心,十次敲开值班室的大门,有九次能看到高求来老书记。

  为了方便游客、学员,村里特地安排了党员志愿者在值班室当讲解员、接访客、做记录。82岁、曾担任军营村党支部书记的高求来主动请缨,担起了这份职责,讲述高山上的红色故事。

  问起他如此坚守的缘由,高求来说:“我有50多年党龄,没有为党和国家做过什么贡献。现在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做些事!”谈话间,一辆大巴车来了,高求来又熟练地掏出“小蜜蜂”,走向人群讲解起来……

  有57年党龄,如今成为该村老人协会会长的高求来,还将全村60岁以上老人集合起来,分4组4个片区当起村里公共区域的保洁员,号召家家户户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并在卫生做得好的村民家门口张贴一个大大的“好”字,在广播里公开表扬。

  在他的号召下,全村男女老少都主动参与到“邻长制”、人居环境提升、“一把扫把扫到底”等各项工作中来,村庄环境焕然一新,军营村被评为全省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连续7年获得厦门市洁净家园评比第一名,最近两年又被列为厦门市卫生免检单位。

  纪乃卿

  脱贫致富“领头雁”

  主动献策助发展

  地少人多,位置较为偏僻,经济发展落后……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纪乃卿开始担任同安下墩村党支部书记时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当时下墩村道路环境复杂,自行车都难以通行,困难程度可见一斑。”纪乃卿回忆道。

  望着村民们渴望脱贫致富的期盼眼神,1988年,纪乃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村石材资源带头引进石材开发项目,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与厦门非金属矿进出口有限公司等公司联络,将石材出口到日本等国家,发展出口贸易,带领全村人民发展经济,走上了发家致富的“快车道”。

  “我们不能只停留在过去的一点成绩上,要不断发展。”纪乃卿告诉记者。秉持着持续改善村民生活环境的信念,2000年,他提出下墩村路网改造项目,作为党员干部带头捐款2万元,并组织全村集资。当时,为了修路要推翻200多间杂间、200多个旱厕,但大家不仅很配合,还主动捐款,最终建成了长6000多米、宽4米的道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题。针对村庄因地势南低北高,一下暴雨就发生积水的问题,他提出村南路排洪沟建设项目——修成排洪沟800多米,解决了下墩村部分排水问题。此外,他还大力推进农贸市场建设,改进村基础设施。

  退休后,纪乃卿仍积极发挥余热,支持村里各项项目建设,主动为村庄发展献策出力。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