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 正文

腾飞之鹭勇闯新天地 亮彩数据彰显硬实力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2-09-01

  【经济】

  ●GDP

  2012年:2922亿元

  2021年:7033.89亿元

  ●人均GDP

  达到13.45万元

  ●财政总收入

  2012年:739.46亿元

  2021年:1530.21亿元

  ●三产结构

  2012年:0.8:48.5:50.7

  2021年:0.4:41.0:58.6

  【民生】

  ●常住人口

  2012年:403万人

  2021年:528万人

  ●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2年:37576元

  2021年:67197元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2年:13455元

  2021年:29894元

  ●教育

  全日制学校

  2012年:1171所

  2021年:1500所

  ●医疗

  医疗卫生机构

  2012年:1235个

  2021年:2284个

  床位

  2012年:1.23万张

  2021年:2.03万张

  【产业】

  ●工业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2012年:1503家

  2021年:2537家

  ●现代服务业

  2021年,第三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1%

  ●港口物流业

  货物吞吐量

  实现2.28亿吨,比2012年增长32.1%

  集装箱吞吐量

  为1204.64万标箱,比2012年增长67.2%

  ●金融业

  实现增加值865.50亿元,比2012年翻番

  金融机构主体

  2012年:39家

  2021年:48家

  ●旅游业

  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940.00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2倍

  旅游总收入

  1301.00亿元,比2012年增长1.4倍

  ●会展业

  举办展览104场

  举办50人以上的商业性会议2981场,参加会议人数57.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13万人

  【开放创新】

  2021年,全市共有1.10万个招商项目完成商事登记,计划总投资1.76万亿元,落地高能级项目462个、总投资3641亿元,独角兽项目24个

  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000亿元。全市历年累计共有63个全球500强公司。这些企业在厦投资114个项目,累计合同外资41.24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6.30亿美元

  ●科创投入

  2012年:13.81亿元

  2021年:50.56亿元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12年:755家

  2021年:2801家

  ●国内专利授权量

  2012年:0.74万件

  2021年:3.65万件

  ●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

  2012年:7.16件

  2021年:37.87件

  ●外贸进出口总额

  达到8876.52亿元,年均增长7.2%

  出口总额

  达到4307.30亿元,年均增长4.6%

  进口总额

  达到4569.22亿元,年均增长10.6%

  【生态】

  ●公园

  2012年:81个

  2021年:180个

  ●绿地面积

  2012年:1.1万公顷

  2021年:1.85万公顷

  ●节能降耗

  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25.5%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48.2%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厦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实现了综合实力跨越、发展能级提升、经济结构蜕变、民生福祉保障、城市品质优化。

  十年间,厦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922亿元增长至7033.89亿元,全市GDP年均增加456.87亿元,年均增长7.8%;第三产业占比进一步提高,分别比全国、全省高5.3、11.3个百分点,居全省首位;常住人口由403万人增长至528万人,人均GDP13.45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厦门经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十年,也是社会事业民生保障明显提升的十年。

  近日,厦门市统计局发布“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十八大以来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数据,以数为据,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通讯员 翟晨晨 杨邵玲  厦门日报记者 沈彦彦

  经济发展

  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

  这是一条昂扬的上升线,它绘制出的是厦门地区生产总值十年来的奋进缩影——十年来,厦门追赶超越奋战正酣,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21年,全市GDP达到7033.89亿元,十年间,全市GDP年均增长7.8%,年均增加456.87亿元。

  2012年-2014年,厦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分别增长11.2%、9.4%和9.2%。2015年-2019年,由快速增长转向稳健增长态势,增速保持在7.1%-7.9%平稳增长。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厦门GDP增长5.7%。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积极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出台各项助企纾困措施。2021年,厦门经济迅速恢复增长,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6.9%,经济增长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近三年来,厦门GDP增幅好于全省水平,2019年、2020年、2021年,厦门经济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2.5、0.1个百分点。

  这十年,厦门踔厉奋发蓄力前行,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从结构上看,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0.8:48.5:50.7调整为2021年0.4:41.0:58.6,第三产业比重提升7.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接近60%。从年均增速看,三次产业分别年均增长1.0%、7.6%和8.1% ,第三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0.3个百分点。投资结构逐步调整优化,第三产业投资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三次产业投资比重由2012年的0.1∶20.2∶79.7调整至2021年的0.1∶18.7∶81.2。

  这十年,厦门高质量发展步履铿锵,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收入看,社会、企业、居民收入都稳步增长。2021年,厦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3.45万元,突破2万美元,达到 2.08万美元,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1.7倍和1.2倍,比2012年增长81.1%;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地区生产总值4.14亿元,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34.7倍和10.3倍;财政总收入占GDP的21.8%,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4.1和10.0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总收入2.93万元,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2.0倍和2.1倍,比2012年增长55.7%;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实现财政收入0.90亿元,分别是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的42.6倍和19.0倍。财政收入稳步增加。财政总收入由2012年739.46亿元增至2021年1530.21亿元,年均增加87.86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由2012年422.91亿元增至2021年880.96亿元,年均增加50.89亿元。企业盈利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635.25亿元,比2012年增长1.6倍;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利润总额267.25亿元,比2012年增长3.2倍。城镇居民收入超6.7万元。2021年,厦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197元,比2012年增加29621元,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94元,比2012年增加16439元,年均增长9.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快于同期经济增长水平。

  这十年,厦门奋力开辟跨岛发展新天地,岛内外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市承载力显著增强。厦门以“提升本岛、跨岛发展”为核心,坚持提升本岛与拓展海湾相结合、城市转型与经济转型相结合、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化相结合、凸显城市特色与保护海湾生态相结合,推进实施跨岛发展战略。跨岛发展拓宽了城市框架。岛内城市更新和旧城旧村改造步伐加快;岛外新城建设日新月异,集美新城基本成势成型,马銮湾、翔安、同安新城快速崛起,同翔高新城初具规模。2021年,岛外重大片区完成投资1868亿元,占全市总投资近七成。以打造岛外新城和特色产业园区为抓手,实现岛内外产业联动发展,形成了相互配套、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思明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产业,湖里区着力培育计算机通信、电气机械产业,海沧区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厨卫产业,集美区有力推进汽车、软件信息产业发展,同安区着力食品、厨卫等行业,翔安重点发展光电产业、集成电路等,各区结合自身优势走出差异化发展路子。2021年,岛外占GDP的46.0%,全市74.5%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0.7%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自岛外,跨岛发展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深化改革

  创新活力不断释放

  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厦门营商环境居全国前列,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18个指标全部获评“全国标杆”。深化“放管服”改革,98%的事项实现“一趟不用跑”,超90%的事项全程网办,117项跨省通办,113项“秒批秒办”,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实现一日办结。自贸试验片区累计推出创新举措498项,其中全国首创111项。加快建设金砖创新基地,制定金砖创新基地建设三年行动方案以及功能产业规划,建设金砖工业能力共享平台等7个赋能平台,成功举办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等系列活动。

  招商引资层次不断提升。厦门以全员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拓展招商渠道,通过投洽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央地对接会、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等重大活动开展招商引资,招商引资成果丰硕。2021年,全市共有1.10万个招商项目完成商事登记,计划总投资1.76万亿元,落地高能级项目462个、总投资3641亿元,独角兽项目24个。

  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厦门以全面建设高素质创新名城为抓手,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主引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加快发展。科创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从2012年的13.8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50.56亿元,占全市财政支出比例从3.0%提高到4.8%。科研投入大幅增加。加快布局高能级创新平台。2021年,全市拥有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137家,比2012年增加100家;拥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8家,比2012年增加45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33家,比2012年增加13家。厦门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72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2位。

  发展新动能茁壮成长。厦门不断完善“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市级高企-国家级高企”的全周期梯次培育体系,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2021年,全市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01家,比2012年增加2046家。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明显。2021年,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42.6%,增长19.9%,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幅8.0个百分点,对产业转型升级支撑作用显现。

  创新发展成果显现。厦门已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产业。2021年,全市国内专利授权量3.65万件,比2012年增加2.91万件,增长3.9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483件,比2012年增加326件,增长2.1倍。至2021年末,每万人口有效发明专利37.87件,比2012年末增加30.71件。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快速跃升。围绕创新药物、高性能医疗器械研发、新冠疫情防控等方面,实施科技攻关助力产业发展。培育出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全球首个ROS1靶向药物伴随诊断试剂、全球首支戊肝疫苗等一批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以新冠病毒检测为代表的体外诊断领域爆发式增长,我市企业自主研发的新冠抗原检测(POCT)试剂盒获英国、欧盟各成员国认可。

  产业优化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十年间,厦门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持续壮大重点产业链(群),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厦门工业进入提质增效、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阶段,工业规模稳步扩大,入选“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工业企业数量规模明显提升。规上工业企业从2012年的1503家增加到2021年的2537家。全市产值亿元以上企业920家,其中10亿元以上133家、百亿元以上11家。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产业集群迅速发展,2021年,全市已拥有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两条千亿产业链,分别实现工业总产值1606.24亿元和1375.36亿元。电子和机械成为全市工业主导产业,电子行业拥有了以集成电路、光电显示为主的产业链,2021年,电子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6.8%;机械行业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专业化厂家,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30.8%。新产业发展强劲。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企业32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47.2%。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占比最高,两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超八成。

  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厦门第三产业形成了以港口物流、金融、软件和信息、旅游会展等现代服务业等为主的产业格局。2021年,第三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5.1%,拉动GDP增长5.2个百分点。港口物流业平稳增长。厦门港口货物吞吐量实现2.28亿吨,比2012年增长32.1%,年均增长3.1%;港口集装箱吞吐量1204.64万标箱,比2012年增长67.2%,年均增长5.9%,居全球集装箱港口13强,比2012年上升6个位次,入选全国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空港货邮吞吐量29.78万吨,比2012年增长9.7%,年均增长1.0%。金融业总体稳健发展。2021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65.50亿元,比2012年翻番,年均增长10.7%,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1.0%,比2012年提高3.1个百分点。全市共有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主体48家,比2012年增加9家;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4767.47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15316.67亿元,规模分别比2012年增长1.7倍和2.0倍,年均增长分别为11.7%和13.0%。新经济领域表现活跃。厦门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经济形态大量涌现,“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入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全市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566.12亿元。互联网带动零售和快递业蓬勃发展,全市限额以上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零售额591.99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比2012年提高20.9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81.98亿元,比2012年增长4.5倍,快递业务量5.91亿件,比2012年增长7.0倍。旅游业稳步恢复。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厦门全力打造文化游、夜间游、乡村游、主题亲子游等多种新型模式,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等主要指标稳步回升。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8940.00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2倍;实现旅游总收入1301.00亿元,比2012年增长1.4倍。会展业发展质量提升。会展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明显提升,成功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海峡论坛、国际投资论坛、文化旅游会展产业发展大会、厦门国际会展周等高端会议。全市举办展览104场,展览总面积126.30万平方米。举办50人以上的商业性会议2981场,比2012年增长29.6%,参加会议人数57.13万人,比2012年增加7.13万人,增长14.3%。

  扩大开放

  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

  投资形成有力支撑。厦门以“补短板、强基础、稳投资、促转型”为重点,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加大投资力度,投资建设成效显著,为稳住经济基本盘提供有力支撑。投资规模快速增长,投资效应大幅提升。在国家稳投资、保增长的宏观政策作用下,厦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96.44亿元,比2012年增长1.0倍,年均增长8.2%。施工项目大幅增加,项目投产率不断提升。2021年,全市施工项目2125个,投产项目857个,项目投产率达40.3%,比2012年提高24.4个百分点。“三二一”产业投资格局不断巩固,经济发展活力及稳定性进一步增强。同翔高新城金砖智能制造产业园、华东师范大学希平双语学校、厦门国际创新智慧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加快签约落地建设,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蓄力。

  商贸市场积厚成势,主要指标扎实提高。消费增长态势良好。厦门不断完善消费促进政策体系,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鼓励发展平台消费、智慧零售等消费新业态,大力培育品牌消费,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城市商圈转型升级,形成高中端多品牌矩阵。华润万象城、磐基中心等高端商业综合体日趋成熟;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趋势明显,位列“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第3名。举办厦门消费节和文旅消费季等系列促销活动,消费品市场加快恢复。202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4.07亿元,限上企业实现零售额1570.1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0.8%,比2012年提高2.4个百分点。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亿元以上网络零售企业58家。

  外贸发展持续强化。厦门实施外贸自主品牌培育三年行动,突出出口品牌发展,提升品牌企业影响力,做大优势出口产业,开拓广大新兴市场。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000亿元,达到8876.52亿元,年均增长7.2%;出口4307.30亿元,年均增长4.6%;进口4569.22亿元,年均增长10.6%。对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速快于全国,厦门对东盟、美国和欧盟进出口分别增长25.2%、25.7%、27.6%,均快于全国水平;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金砖国家进出口快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增长28.7%、22.0%和20.7%。外贸综合竞争力具有较大优势,获批全国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外贸百强城市排名中厦门外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七。外资保持对全省领先优势。2021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1135个,实际使用外资186.36亿元,占全省总量的50.5%。至2021年末,全市历年累计共有63个全球500强公司。这些企业在厦投资114个项目,累计合同外资41.24亿美元,累计实际使用外资36.30亿美元。

  民生改善

  市民获得感

  不断增强

  社会保障网织密织牢。厦门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让市民共享特区改革发展的成果。2021年,财政支出70%以上投入民生和社会事业。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至2021年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356.63、457.20、273.22、270.33和270.90万人,分别比2012年末增加146.18、176.54、112.96、109.88和121.18万人。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标准,城乡居民月人均基础养老金由2012年的189元提高到2021年的330元,位居全省第一位。扎实开展企业用工服务,积极推进多渠道灵活就业和创业,实施稳岗就业政策,增强企业稳定用工积极性,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教育发展持续提升。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179.19亿元,是2012年的1.5倍。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1500所,比2012年增加329所;在校学生由2012年的81.42万人扩大到2021年的107.12万人,专任教师由3.64万人增至6.41万人。全市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定额标准不断提高,小学从2012年的730元提高到2021年的1300元,初中从1110元提高到1600元。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厦门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扩增医疗资源,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在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医保筹资标准调整为每人每年1140元。2021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284个,比2012年增加1049个,其中医院65家,比2012年增加27家;医疗机构实有床位2.03万张,比2012年增加0.80万张;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4.06万人,比2012年增加1.96万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76人,比2012年增加2.32人。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连续15年保持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较好水平,至2021年末,厦门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81.10岁,比2012年末提高1.91岁。

  绿色低碳

  城市品质再升级

  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围绕经济发展高素质、生态环境高颜值的探索,厦门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新增或改造提升中山公园、杏东公园、马銮湾生态岛公园等多个城市公园,2021年,全市拥有公园180个,比2012年增加99个,占地总面积3930.22公顷,比2012年增加1689.22公顷。打造中山路花漾街区样板、滨海浪漫线特色园林风情道路样板。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5万公顷,比2012年增加0.75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5.65%,比2012年提高4.0个百分点。提升文脉保护水平,“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厦门深入打好蓝天、碧水、碧海、净土四大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防治成效考核”全省排名第一。坚持臭氧和PM2.5协同管控,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6位,优良率(99.7%)排名并列第3位。坚持陆海统筹、河海共治,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危险废物处置率100%;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考、省考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实现“四个100%达标”;近岸海域水质良好,全年优良水质点位比81.8%,海域功能区达标率为81.0%,均比2012年明显提升。2021年,全市在全省党政领导生态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中成绩排名第一,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满意度保持全省第一。

  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厦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2021年,厦门单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25.5%,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48.2%,能耗指标位于全国领先水平。2021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电466.38千瓦时,比2012年减少182.82千瓦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耗水6.68吨,比2012年减少4.42吨,这些指标继续处于省内乃至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