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 正文

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厦门日报发布于:2023-01-30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工作回顾

  2022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尤其是来闽考察重要讲话和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按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和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市委十三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要要求,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积极克服国内外各种超预期因素叠加影响,扎实做好“两稳两促”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2%;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分别增长4.9%和6.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以内;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一)经济运行稳中向好

  稳增长有力有效。顶格落实国家、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开展“益企服务”专项行动,兑现惠企资金超400亿元,其中退减缓免税费271亿元。运用财政杠杆撬动银行帮扶企业资金超500亿元,“财政政策+金融工具”纾解企业流动性困难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在全国15个同类城市中居前列。新增商事主体17.2万户、增长17.6%。

  扩大投资成效显著。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按照高于上年实际投资完成额3倍目标策划生成项目1020个、总投资6162.8亿元,新开工入库项目数、总投资分别增长38%和48.9%,470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445.8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159.5%。获批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国家政策资金支持718.7亿元。全面开展工程招投标“评定分离”改革试点,建设成本降低6%左右,开工时间提前10天左右。

  消费市场稳步复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1%。推出促进消费系列举措,发放数字人民币消费红包,开展“2022厦门消费节”等特色消费活动,海上世界等商业综合体开业,集美新城核心区等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保持全国首位。物价水平总体平稳。

  外贸外资保持稳定。落实稳外贸稳外资系列政策,实施加快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提升核心竞争力行动,新增5家全国供应链创新应用示范企业,外贸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七,获批全国首批内外贸一体化试点和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城市,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工作获国家正向激励,外贸进出口总额9225.6亿元,占全省46.5%,实际使用外资22.1亿美元,占全省44.3%。

  (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创新驱动能力明显增强。启动科技创新引领工程,统筹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和厦门科学城建设,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8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4家、新型研发机构11家,R&D经费投入强度预计3.2%,新认定高层次人才1819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增长21.9%,全球首个鼻喷疫苗获批在国内紧急使用,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创新型城市第12位,科技集群、科技强度首次跻身全球百强。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谋划构建“4+4+6”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先进制造业、供应链主体倍增计划。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等支柱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4615亿元、2379亿元、11827亿元和1918亿元。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文旅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营业收入)分别增长40.7%、16.4%、6.4%和10%,新增3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数字经济规模超4500亿元,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2%。

  招商引资提质增效。成功举办第22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厦门国际海洋周、企业家大会、校友经济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投洽会恢复一年一办,大力开展投行招商、基金招商,注册私募基金总规模超过4000亿元。新增签约项目935个,三年计划投资1793.3亿元,引进天马8.6代线等3个投资超百亿元项目。新增落地项目1036个、三年计划投资2043.5亿元,其中增资扩产项目431个、三年计划投资752.5亿元。

  (三)重点领域改革多点突破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落实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数字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深化“一件事一次办”等改革,515个事项“免证办”、154个事项“秒批秒办”,承接省级下放审批事项211项,“证照分离”改革实现全覆盖。海丝中央法务区落地合作项目91个,集聚法务相关机构800多家。优化市对区财政体制,将6种不同的园区收入分成体制规范为2种。

  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加快。打破依赖财政性投融资的思维惯性,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优化整合市级重大片区指挥部,完成投资占全市超九成。增设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产业链发展和创新基金、制造业专项增信子基金,扩大技术创新基金规模至150亿元,设立城市建设投资基金,实施3个轨道TOD项目,策划生成18个PPP项目和8个REITs项目,撬动社会资本超1300亿元,安居集团项目成为全国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项目。

  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国企混改比例达73.3%,市属工商类企业全部实现国资集中统一监管,现代企业制度和市场化经营机制不断健全,国企活力效率持续提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作用进一步凸显。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市属国企整合为16家,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8.8%和14.8%,建发、国贸、象屿在《财富》世界500强位次分别提升至第77位、106位、160位。

  (四)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成效显现。成功举办金砖国家工业互联网与数字制造发展论坛等金砖“中国年”系列活动,在厦发布金砖国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合作倡议,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及大赛永久落户厦门。组建金砖智库合作联盟和培训基地联盟,打造23个示范性培训项目,开展人才培训覆盖41个国家83.5万人次。上线新工业革命领域赋能平台8个,推出示范项目104个。对金砖国家进出口总额增长29.9%。

  开放合作走深走实。厦门自贸片区新增全国首创举措15项,象屿保税区质量效益综合排名全国第一。新型离岸贸易外汇收支结算增长43.1%,跨境电商进出口额增长43.7%。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243.5万标箱,“丝路海运”联盟成员300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额增长12%、投资增长15.3倍。与以色列内坦亚市结为友城,国际友城增至21个。

  两岸融合发展稳步推进。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海峡论坛、两岸企业家峰会年会等活动,落细落实各项惠台利民政策,设立大陆首个台企金融服务联盟和首家全国性台商产业投资基金,每周增开4班厦金货运航班,开通转运临时邮路,新批台资企业增长3.8%,对台贸易出口额增长31.8%。

  (五)城市承载力辐射力日益增强

  跨岛发展成效显著。岛外常住人口占全市六成以上,建成区面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七成以上,岛外新城建设全面推进,水、电、路网等基础配套更加完善,同翔高新城成为先进制造业新增长极,银城智谷等产业园区加速成型,新体育中心、新会展中心等重大公建项目进展顺利,马銮湾生态三岛等生态工程建成投用。推动实施闽西南协同发展区重大协作项目212个,年度总投资1073亿元。

  重大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入选首批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城市。厦门新机场主体工程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南延段、6号线集同段开工,6号线林华段全线洞通,福厦高铁厦门段完成铺轨,海沧疏港通道建成通车,翔安大桥成功合龙。新建改造供水管网45.1公里、雨水管网49公里、天然气管道86.9公里。市域内外五大水源实现连通。开工建设厦门数字工业计算中心,建成投用厦门鲲鹏超算中心、厦门国际互联网数据通道,5G基站累计超万个。

  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提升。科学划定“三区三线”。获批国家智能建设试点城市,建成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湖滨片区、高林-金林片区等44个项目开工建设,沙坡尾等老城区功能持续提升。推动649个城乡建设品质提升项目,改造老旧小区4.97万户。推进道路交通改善项目56个,累计打通断头路25条,增开优化公交线路189条,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07万个。改造新建公园绿地129公顷、绿道61公里、慢行系统120.4公里,山海健康步道林海线建成投用。

  乡村振兴深入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增长6.4%,4家企业入选中国农业企业500强。全力打造18条乡村振兴动线和69个试点示范村。创建13个“绿盈乡村”,全面完成农村雨污分流工程。创新薄弱村挂钩帮扶机制,新增20个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万元的村集体。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总量保持全省第一。做好省内对口帮扶,启动闽宁产业园建设,厦门临夏东西部协作获评全球减贫案例。

  (六)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公共服务扩容提质。建成76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学位8万个。全市高校27个学科点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新增医疗床位2800张,川大华西厦门医院试运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厦门医院获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成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站、“长者食堂”633个,获评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地区。新增32家普惠性托育园。成功举办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厦门市民文化节,歌仔戏《侨批》、电视剧《山海情》等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新改建近邻运动场358个,举办厦门马拉松20周年活动,获得2027年亚洲田径锦标赛承办权。

  社会保障力度加大。全面完成49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城镇新增就业17.7万人,在厦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落实率达92.6%。进一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及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竣工保障性住房1.18万套,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8.67万套,发放大学生住房租金补贴1.4亿元。“惠厦保”参保人数超百万,医保支付DIP改革居全国试点城市评估第一。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域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深化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埭头溪治理经验入选全国河湖长制典型案例,入海排放口整治经验全国推广。空气质量保持全国前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小流域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均达100%。完成污水处理“三个一百”计划。生活垃圾分类考评连续18个季度全国第一。完成互花米草除治任务。率先全国设立海洋碳汇和农业碳汇交易平台。

  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深化。完善文明创建常态长效机制,坚持创建为民靠民惠民,开展五大专项整治和三大重点攻坚行动,构建“大城管”治理格局,累计改造提升农贸市场85个,整治城中村电缆线20公里。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推进“洁净家园”创建和文明交通等行动,文明新风尚进一步弘扬。

  (七)安全发展基础更加巩固

  疫情防控科学精准高效。指挥体系始终激活,每日会商解决问题,因时因势调整策略。守牢全国第三大航空入境口岸,投用健康驿站,安置数占全省75%。“三公(工)一大”“大数据+网格化”机制高效运作,快准严实细处置本土病例近千例、涉疫突发事件400余起,未规模反弹、未静默管理、未层层加码,国家政策优化调整后以有力措施努力实现疫情“延迟暴发、压平波峰”,以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风险防护网织密织牢。健全安委会组织架构和工作规则,全面落实国务院安全生产十五条硬措施,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刑事警情下降4.75%,莲前派出所获评全国模范公安单位。排查化解金融风险,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保持全国全省低位。扎实推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房地产风险平稳可控。推动出台《厦门经济特区粮食安全保障规定》,全面完成粮食生产任务,“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评居全国前列。获评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消费者满意度测评位居全国前十。

  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互联网+基层治理”建设,“近邻社区”促进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案例获评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深化“平安社区”“无讼社区”创建,建成668个智慧安防小区,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率达98%。完善户口迁移政策。国防动员、拥军优属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和六个区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区)“满堂红”“五连冠”。

  民族宗教、侨务外事、档案方志、人防海防、防灾减灾、消防、仲裁、信访、气象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实现新进步。

  (八)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纠治“四风”,持续为基层减负。严格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决定决议,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积极支持开展政协专题议政,提请审议法规草案8件,制定修改废止政府规章5件,制定废止规范性文件138件,办理市人大代表议案2件、建议208件、市政协提案391件,办复率均为100%,满意率均为100%。12345获评全国政务热线服务质量最高等级,12315获评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各位代表!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在市人大、市政协支持监督下,全市人民凝心聚力、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厦单位、驻厦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和消防救援队伍,向来厦的投资者和劳动者,向关心支持厦门发展的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当前,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我们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稳增长任务繁重,部分行业和企业发展面临困难;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高精尖和技能型人才支撑不足;资源、环境等制约日益凸显,城市能级有待提升;教育、医疗、生态等领域仍有短板,社会治理水平仍需提高;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政府系统作风能力建设还需加强等。我们要因势利导、积极应对、砥砺前行。

  二、2023年主要工作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贺信重要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抢机遇、强优势、挖潜力,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风险得到有效管控、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增长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5%,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实施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夯实现代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启动企业千亿研发投入引领计划,实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完善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培育体系,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引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瞪羚和单项冠军企业。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实施技术源头掘金行动,依托厦门大学、海洋三所等在厦高校、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争取设立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场景创新实验室等,打造“鹭创通”综合服务平台,实现金融对科技创新过程全覆盖。联动实施知识产权、质量强市、标准化战略,推动设立中国(厦门)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强化创新人才支撑。推进“群鹭兴厦”人才计划,筹建国际化引才联盟,引育一批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海峡两岸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平台。鼓励科技人才双向流动。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人才安居乐业的温馨家园。

  加快建设厦门科学城。大力推动高端创新机构集聚发展,汇聚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打造高水平创新集聚区。完善科学城规划建设运营管理机制,拓展发展空间。高标准建设能源材料、生物制品省创新实验室,筹建海洋省创新实验室,支持“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厦门海洋高新产业园区。

  (二)着力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实施市场主体培育工程,深化“益企服务”专项行动,打造现代化产业高地。

  做优做强支柱产业。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围绕打造万亿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巩固拓展集成电路、计算机通讯、新型显示、软件信息等产业优势。发展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航空维修制造、电力电器、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壮大商贸物流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际性物流枢纽城市,打造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产业集群,深化数字人民币试点,发展特色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新兴海洋生物科技、数字医疗等领域,保持创新药、高端医疗仪器设备等行业领先优势。聚焦光电信息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领域,增强新材料对先进制造业保障能力。打造以锂电池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生态,推动光伏、储能等多领域齐头并进。扩大金鸡百花电影节等重大节展效应,加快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放量提质,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前沿战略材料、氢能与储能、基因与生物技术、深海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大力支持前沿技术研究、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密切跟踪前沿科技趋势和颠覆性技术方向,动态更新和扩展未来产业版图,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

  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定不移大招商、招大商、大员招商,优化招商工作统筹推进机制,提高招商队伍专业化水平,积极发挥商协会作用,拓展链主招商、央企招商、基金投行招商,积极搭建境内外招商网络,吸引更多跨国公司、总部企业、龙头企业以及技术含量高的中小企业落地,全流程全要素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做大做强。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强化“链长制”,发挥链主企业龙头作用,加快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产业链生态,积极培育现代供应链综合服务企业,推进区域供应链一体化。加快布局境外物流配送基地,积极融入全球供应链网络。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机制,保障安全稳定运行。

  (三)着力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新发展格局节点城市

  坚持内外需同步发力,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着力扩大内需。充分发挥消费基础作用,加快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开展各类消费促进活动,推动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发展体验式、策展型等消费新业态,大力发展会展消费、文旅消费与体育消费,持续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发挥投资关键作用,围绕国家和省市重大规划和产业布局,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做深做细前期工作,扩大工业投资和技改投资,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加快金砖创新基地建设,拓展金砖国家及“金砖+”务实合作,积极探索全球发展倡议地方实践。深化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发挥“丝路海运”“丝路飞翔”及中欧(厦门)班列优势,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国家交流合作。推动厦门自贸片区和数字自贸区建设,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建设高效畅通开放通道。提升海陆空港枢纽功能,高水平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和智慧港口建设,拓展内外贸航线,推动港口高质量发展。提速厦门新机场建设,拓展洲际航线,打造国际航空枢纽。推进福厦高铁建成通车。

  推动外资外贸稳中提质。打造外资外贸外经联动服务平台,加快布局海外投资贸易服务联络点,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国际竞争与产业分工合作。加快推动工贸一体化,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离岸贸易、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支持中小微企业保订单、拓市场,拓展吸收外资新渠道。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推动闽西南协同发展区和厦漳泉都市圈建设。抓好省内对口帮扶,做好援藏援疆援渝等对口支援工作。持续推进闽宁协作,力争将闽宁镇打造成为全国东西部协作示范镇。

  (四)着力强化改革攻坚,激发现代化建设新动能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加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对标国际规则和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体系,聚焦政务服务、招投标等领域,持续补短板优服务,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深化简政放权,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大力推进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完善涉外商事海事纠纷多元化解决体系。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推动区域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发展数据等要素市场,在完善产权保护、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制度方面先行先试。不断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为企业发展纾困解难。

  实施系统集成式财政管理改革。把绩效贯穿在预算和政策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全面清理优化低效资金和政策。统筹资金、资产、资源,运用“财政+金融”方式,转变产业扶持投入方式,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支持企业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用好TOD、EOD等模式推进城市综合开发,推动城市建设投资基金扩面提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发展。完善民生事业分类保障机制,开展重点领域资金竞争性分配,促进公共服务降本增效。

  加大低效闲置资源盘活力度。加快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处置,支持闲置工业厂房、低效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强化要素保障,高效盘活各类土地、房产及其他经营性资源。加强财政统筹,灵活运用各类方式分类盘活一批国有资产。

  (五)着力深化对台交流合作,扎实推进两岸融合发展

  发挥前沿平台优势,落细落实对台先行先试政策,着力打造两岸共同市场、共同产业、共同家园,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深化以通促融。加强两岸经贸往来,深化集成电路、数字文创、智能制造等领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创新金融合作,发挥台商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支持在厦台企上市融资。巩固完善对台海运快件南向通道,做大两岸海运快件和跨境电商业务。稳步推进厦金通电、通气、通桥项目厦门侧工作,加快建设厦金共同生活圈。

  深化以惠促融。用好各项惠台利民政策,在市场准入、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等方面更好关爱造福台湾同胞。积极推进台湾人才职业资格直接采认工作,支持台湾同胞参与我市职业技能等级评定,支持更多台湾人才和台湾青年来厦交流和就业创业。

  深化以情促融。办好海峡论坛等重大涉台活动,建好两岸交流基地、青创基地,做好两岸在基层民间、民俗信仰、姓氏族谱、青年学生等方面交流合作,讲好两岸融合故事。

  (六)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打造更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深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坚持规划统筹引领,加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加快构建“岛湾一体”城市格局,打造高品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统筹城市更新和新城建设。统筹征、拆、建,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和集中连片开发,提升城市发展效益。开展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加快老城区、老旧小区改造,综合整治城中村。加快新城建设,完善设施配套,布局一批高能级产业项目,推动产城人融合发展。实施房票制度,支持刚性和改善性购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加强城市整体设计和风貌管控,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进山海廊道、湿地、湾区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持续改善筼筜湖等水环境。推进中央、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全过程管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建设更具韧性城市。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推动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报批,实现4号、6号线轨通,加快推进第三东通道等跨海通道项目规划建设。深入开展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加快建设供水大水网。持续推进正本清源改造,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新建改造燃气管道,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市级示范区。健全房屋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应急指挥和救援体系建设,全面增强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双千兆”城市建设,实现5G独立组网连续覆盖。高水平建设城市大脑,推动工信、商务、城市管理、市政、交通、水利等领域智慧化升级改造,逐步实现市域治理“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政务办公“一网协同”。

  (七)着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城促乡、城乡互补、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壮大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生态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预制菜、休闲观光等优势特色农业。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和现代农业设施,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保障好“米袋子”“菜篮子”。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强村庄规划实施管理,统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运营机制,推进“崇尚集约建房”示范区、“绿盈乡村”“四好农村路”建设。推广乡村治理“积分制”“清单制”,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精准帮扶薄弱村,充分挖掘村集体资产经营效益,优化集体预留发展用地政策,培育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加强农民劳动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健全新时代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

  (八)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文化中心、艺术之城、音乐之岛,不断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地方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推出更多新时代文艺精品。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档案、地方志、文史等事业,提升新型智库建设水平。大力培育文化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厦门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空间及文化地标,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加快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有机更新。保护利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建好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嘉庚精神时代价值,推动特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深化“爱心厦门”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建成46个中小学幼儿园项目,新增5.9万个学位,提高幼儿园公办率,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巩固“双减”成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支持在厦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高职院校与应用型本科“3+2”贯通培养。办好老年教育和特殊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高水平健康之城。深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建设,推动马銮湾医院、环东海域医院建成投用。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公益属性,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稳妥开展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创新推进普通医用耗材集采。优化分级诊疗服务,提升基层卫生服务水平。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成疾控体制改革,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第21届市运会,发展运动时尚、竞赛表演等体育产业。

  拓宽多元增收渠道。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鼓励灵活就业,保障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合法权益,做好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深入实施收入倍增行动,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稳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落实个人养老金试点工作。做好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工作。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建设一批农村幸福院和“长者食堂”,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做好残疾人工作,积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十)着力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争创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厦门。

  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重点抓好学校、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好群众就医用药,着力保健康、防重症,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筑牢安全防线。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建立重大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强化源头治理和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坚持“房住不炒”,持续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强化金融稳定和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加强社会治理。开展社区治理深度赋能行动,加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扎实做好民族宗教、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等工作。

  建设法治社会。深入开展“八五”普法,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推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

  三、全面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政府工作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全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更高水平建设为民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12345政务服务热线等便民平台作用。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加强财政预算绩效管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集中更多财力保障重点工作和改善民生福祉,用政府的努力奔跑换取群众的岁月静好。

  更高水平建设法治政府。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提高重点领域政府立法质量,严格执行重大行政决策规定程序,加强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恪守契约精神,深化信息公开,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监督、监察监督、司法监督,加强审计监督、财会监督和统计监督,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高质量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

  更高水平建设实干政府。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弘扬特区精神,传承“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等优良作风,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敢担当、善作为、察实情。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区联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强区放权赋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

  更高水平建设廉洁政府。纵深推进政府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坚决纠正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和不正之风。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深化纠治“四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守廉洁从政各项规定,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巩固拓展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实干铸就伟业,奋斗开创未来。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勇立潮头、勇毅前行,更高水平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厦门力量!

中共厦门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主办

厦门网版权所有